青年人物|她要去成为照亮更多人的那盏“明灯”,复旦首位盲人研究生姑娘毕业了
2024-06-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除署名外) 实习生 李蕙兰/剪辑

“我听到的复旦校园很美丽,有鸟鸣、瀑布声,还有人们跟我打招呼。”盲人姑娘朱苓君在毕业纪念片中讲述了她听到的复旦校园。随着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的举行,复旦大学首位盲人研究生、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22级研究生朱苓君即将从校园步入社会。

毕业后,朱苓君将入职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老师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老师们的博学与鼓励激励了她,使她梦想当一名教师,成为照亮更多人的那盏“明灯”。

受访者/图

  ◆  学业上一视同仁,生活中总有暖意  ◆  

朱苓君出生在江苏无锡,出生不久就被发现双目失明。四个月大时,她通过手术获得了一定光感,但依然无法看清周围的世界。由于无锡当时没有盲校,朱苓君的父母将她送到了上海市盲童学校。

在父母的悉心照顾下,朱苓君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并以优异成绩保送复旦深造。朱苓君每天的学习,从读屏软件的声响开始。她所用的学习材料多为电子版,电脑和手机上的读屏软件,能将屏幕上的文件逐字朗读出来。长期的练习,让她能通过声音熟练地学习、打字。

“虽然她是一个盲生,但我们不会降低她在学业、实习方面的要求,而是一视同仁。”在朱苓君的导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赵芳眼中,朱苓君是一个努力而上进的学生,虽然有诸多不便,但她一直勇敢地面对各类挑战。

复旦没有特殊教育课程,学校对朱苓君的学业要求丝毫没有放宽。朱苓君回忆,自己研一的课业排得很满,难度也特别大。“对于明眼同学来说,跟上课程、完成学业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对于必须通过读屏软件,听读电子书的我而言更是难上加难。”为跟上老师和同学的节奏,她总会提前向老师要来课件,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鼓励,让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有时候会遇到读屏软件无法识别的共享文档,同学们就会帮我一起填,当我划不开图形验证码,他们也会帮我一起识别,很多关键的信息也都是同学们在班级群里分享的,幸好有大家的帮助。”

学业上一视同仁,学校为朱苓君的在校生活尽可能地提供人性化关怀。“为避免我上课路上经过两个红绿灯的危险,学校专门调整了我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楼。”同学们都因此要来到距离她宿舍最近的四教上课,她的宿舍也被安排在一楼,宿舍楼外设有无障碍通道,浴室和洗手台都加装了扶手,她经常去的教学楼、洗手间都张贴了盲文标识……

种种暖意,汇聚成涓涓细流,一直相伴在朱苓君的身边。

  ◆  学会独立自助,更想帮助有需要的人  ◆  

“学校、家人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了我成长,让我学会了独立自助,并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循环。”朱苓君说。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学的核心理念,是朱苓君在华东师大、复旦感受到的人文之光,也是她近年成长的写照。“‘助人自助’其实是帮助别人让他们实现自助,就像授人以渔。”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朱苓君一直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是因为她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和有着回馈社会、赋能残障群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她看来,社会工作专业本就是一门助人的专业,其中的尊重、接纳、包容、平等理念,优势视角、社会支持、增权赋能等理论,都能更好促进社会受困群体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她希望自己能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努力成为残障人群权益的倡导者,让残障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成为残健融合的桥梁。

作为一名视力障碍者,朱苓君深知残障人群面临的就医困难,因此,研究生期间,她去医院做社工,积极为残障群体发声。热衷于投身志愿服务工作的她,用音乐帮助住院的孩子们减轻痛苦,也用耐心陪伴为深陷负面情绪的精神疾病患儿开展家庭治疗。

在医院实习、做社工的这段经历,更是直接为她的毕业论文带去最独特的视角和一手材料,最终定稿《残障者就业服务困境、需求及对策研究——基于残障友好医院的视角》。

朱苓君说,赵芳老师一直跟她强调,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尊严与价值。一开始,很多事情超出朱苓君能力范畴的时候,她都特别不好意思开口求助,觉得是不是给别人增添了很多麻烦。赵芳老师不断鼓励她,为残障人士提供必要的帮助也是社会的责任,因此不需要背上心理包袱。这给朱苓君建立起了许多自信。

也正是在医院的第一线蹲点,她特别期待未来的医院对残障人士更包容、友好,让单独就医的残障人士也能顺利通达。“现在的高铁,我们购票时可以申请‘重点旅客’,对于上下站,列车站点、列车上都会提供便捷服务,未来,我们的医院是不是从残障人士到达医院开始,也能有一个对接的服务体系,帮助他们通畅地完成就医,我们希望共同努力改善。”朱苓君的论文中,就有关于建立残障友好医院的呼吁。

学习期间,朱苓君还在微软和辉瑞实习过,助力招聘部门吸纳残障者,提升办公无障碍环境,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减少普通人对残障者的刻板印象,为促进残障群体的社会融合,发着她的微光。

受访者/图

  ◆  回到家乡,投身特教事业  ◆  

朱苓君学在上海,一直也心系着家乡发展。

小时候,朱苓君的家乡没有盲校。2023年8月,无锡市盲聋学校启动建设,这是无锡补齐视障类残疾人公共教育服务短板的重要举措,能让更多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在“家门口”接受高质量特殊教育、练就高水平职业技能。同年年底,无锡教育系统面向海内外引进优秀青年人才79名,其中包含盲校教师。消息传到朱苓君耳中,她欣喜万分:“在这个岗位上,我相信自己能充分发挥优势,回报家乡。”

“无锡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给了我参加教师招录的机会,并为我们提供了盲文试卷。”亲身感受到无锡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对残疾学生的关怀,顺利入职的朱苓君期待,定尽自己所能把所学传授给视障儿童。

“我为能回到家乡投身特教事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感到无比幸运,更觉得使命在肩。”朱苓君说,在这个岗位上,她能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对盲童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和精准的需求评估,链接多方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也能通过倾听与共情给予心理支持,这些对于盲童和他们的家庭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她又深知盲生特点,熟练掌握盲文在各学科应用和读屏软件的使用技能,此前的交换生经历也促使她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她相信,这些对盲生成长更是具有榜样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大学没有盲文教材,相比于其他同学们一目十行快速浏览信息抓中重点,朱苓君只能靠听读屏软件,朗读电子书来学习。仅学习时间就要付出更多。也因此,她深知,提升盲童使用读屏软件的技能就非常重要。

“我希望能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一方面将读屏软件使用技巧传授给盲童;另一方面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提升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更多的电子书和网站支持读屏软件的识别,让盲童能够平等、及时地获得更多种类和数量的电子书,助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从黑暗中追逐“光”,到成为照亮更多人的那盏“明灯”,25岁的朱苓君说,回首19年艰辛求学路,每一步都是值得的,她希望自己成为残健融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更多残障人士融入主流社会、得到平等和接纳而努力,而这份工作就是一个起点。

朱苓君和导师。受访者/图

  记者手记    这对师徒眼中的爱与相信  

记者最早认识朱苓君是在2020年3月,那篇《青春战疫|不惧视力障碍,她在战“疫”中成为照亮别人的微光!》,便是一次对朱苓君成为一名陪伴志愿者的记录。

这一次面对面采访朱苓君是在6月21日下午复旦大学举行的“助人自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现场,朱苓君准备了两张感恩贺卡,一张送给导师赵芳,一张送给学院研工组长夏学花老师。和老师们拥抱的时候,她们的眼中都闪耀着泪花。

朱苓君和赵芳相处了两年,但对彼此来说,生命都变得很不同了。“赵老师的鼓励非常激励我,我一直觉得,老师对我的信任比我自己对自己的信任还要强很多,老师一直说‘你行的’。这份鼓励,让我觉得,切切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专业硕士学制短,课业重,还有实习任务,让朱苓君一度提出“想延毕”,是赵老师的鼓励,让她再没有萌生这个学习路上“喘喘气”的念头。

对赵芳而言,在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就被朱苓君对知识的渴望深深感染,她相信,复旦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它的包容,足以让大家去迎接这位盲生。赵芳说,自己的专业理想就是扶困济弱,这不应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在培养过程中,她时刻感觉着眼前这名盲人姑娘的自强不息、勤奋好学,还有所有价值的美好和生命的潜能。用社工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她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她用这束光照亮自己,同时也照亮他人。

山水一程,这份爱与相信永恒。朱苓君要去成为照亮更多人的那盏“明灯”了,让他们的生命也同样成为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除署名外) 实习生 李蕙兰/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