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碰撞,“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法治教育如何走深走实?
2024-06-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思政课的“抬头率”如何进一步提升?校园欺凌问题怎样通过法治教育的强化来降低甚至避免?……聚集高校、中小学、团组织、法院、律师等多个维度的专家资源,今天,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法治教育专题研讨会在华政校园举行。

  构建进阶式的思政教育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理念,强调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在大、中、小不同学段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多年来,华东政法大学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工作要求,立足法治教育专题,与中小学联合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参与本次会议的不仅有华政马院思政教师、法学专业教师、共青团干部,还有从事青少年司法工作的专业律师、法官、杂志编辑、中小学教师等,大家一同研讨,就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法治教育教学发表观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思政研讨。

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杜素娟表示,近年来,华政在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中做了很多突破性尝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仍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其中,思政课程的知识点重复问题一直存在,不少大学生会问,思政课上内容自己在中学阶段都有接触,为什么到了大学还要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在于实现“大中小一体化”发展,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学需要形成联系,在知识点教学设计上做到层次变化,针对学生年龄及认识基础,给予有效教学。

思政课教指委专家、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说,从思政课一体化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一体化”作为系统性工程,突破了要素性发展框架,更加强调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统筹、协同、衔接、配合原则,凸显了育人生态性效用。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对应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要求、德育发展的进阶性要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性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各方面考虑“一体化”工作要求,实现“一体化”发展可能。

对此,团市委学校工作部部长任浡提及,青少年政治观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少年儿童(小学)阶段的政治启蒙、初高中阶段的塑性、高校阶段的确立,以及之后的学社固化。党、团、队育人链条有着相衔接、相贯通的机制。

  引入更接地气的更务实的法治课程  

在会议的专题讨论中,围绕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议题,来自不同领域的实务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分别发表了各自观点。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张玉霞、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和家事审判庭团队长蒋庆琨、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吴思远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慧娟副教授,分别结合自身在司法实践及研究工作的体会,探讨了在当下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犯罪以及青少年保护问题,强调针对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群体司法工作的惩戒性与教育性意义并重原则。

张玉霞观察到,未成年人犯罪率在总体刑事犯罪中是极少的比例,但“上热搜”的总是未成年人犯罪,其中就有非常恶性的案件。让她心痛的是,在个案中可以看到,这些孩子身上很像“空心人”。她呼吁,思政课是长期的课程,中小学也好,大学也好,应该引入更接地气的,更务实的课程,让孩子成为有正确价值观、有温度也是和所受教育相匹配的人。

蒋庆琨也强调,通过思政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他们认识到个人行为的法律界限,明确欺凌行为的非法性和严重后果。通过学习法律,学生能够预见到欺凌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责任,从而在潜意识中形成避免违法行为的自觉性。“法治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行为约束,内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内化这些规范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自觉远离欺凌行为。促使学生明白相应的法律后果,更能够在面对潜在欺凌时自我约束,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张红卫书记、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高级中学李捷副校长、上海行知中学教导处苏凤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发展处苏百泉副主任、卢湾高级中学心理辅导员刘金艳以及其他多所中小学思政教师代表,结合自己在校与中小学生进行日常交流的感受,分享了各自对于在校学生思想认识、心理健康状态、情感生活、人生态度的调研情况,强调必须对于学生群体的整体性表现予以了解,同时也要抓住关键性个体问题。

来自华政马院的思政教师代表也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他们眼中的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校团委书记张晶星、马川副教授、李旭副教授也先后发言。其中,马川副教授对于当下“00后”“05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做了深入分析,指出学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主要便是由于在之前的成长过程没有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更多关注与帮助,强调大学教学要有所成效,必须与中小学生教师联起手来,共同讨论青少年教育问题,将其视为一整体性事业,做到各学段教育教学资源的配套发展。

与会者一致表示,教育工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青少年群体能否“系好第一粒扣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场所,各学段的教师甚至相比家长扮演着更为重要角色,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起到更为关键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这一事业的发展中,各教育主体事实上都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为更好实现党和国家要求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必须携起手来,实现“跨界”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将教育工作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