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带着一群小伙伴去寻谣,给时光上一把暂停的锁
2024-06-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音乐人汤木是一名南汇小囡,后来他和父母一起搬到了北外滩的老弄堂里,听着“钢盅锅子”的吆喝声长大。

这一年半来,他被各地的民谣深深吸引,带领了一批对古老的音乐同样有着好奇的小伙伴们,出入青浦、浦东南汇地区、崇明、洋山岛等,给民谣赋予青春的色泽。让爷孙们能一起载歌载舞,品读那几近“失传”的旋律。

与此同时,他又是故事门市部的创始人,最近他打算在郊区重新开辟快闪门市部,用故事换音乐,用音乐疗愈那些或悲或痛或充满着遗憾的心灵。

  ※  让爷孙打开尘封半个世纪的记忆  ※  

音乐是什么?是自娱自乐的媒介,还是探寻人生意义的桥梁。这个问题,汤木一直在思索并寻找着答案。

汤木是南汇人,小时候他爱听上海说唱大师黄永生演唱《金陵塔》,一边接受采访他一边脱口而出整段《金陵塔》。

编着脏辫,穿着时髦的T恤,看似不羁的这位音乐人却做着古老的事——吴语寻谣。

2022年,一直对乡村营造非常感兴趣的乐队经纪人找到汤木,谈及音乐人小河在做一个公益项目——寻谣计划,致力于寻找民间散落的童谣、山歌、民歌等等。汤木顿时非常感兴趣,“不如我们做吴语寻谣吧?”

这些年,他和同样热爱音乐的小伙伴们的足迹遍及江浙沪不为人知的村落、孤岛,拜访村民岛民,挖掘曾经古老的歌谣。

由于众多原因,很多老歌谣逐渐丢失,不再被传唱,其中不乏一部分好听有趣的歌谣。让汤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去年秋天一次洋山岛的寻谣经历。

入住岛上的民宿后,大E人汤木很快就和民宿老板熟络起来。当得知这群年轻人是到孤岛上来找歌谣的时候,热心的老板娘帮忙找到当地村委会,再联络到退休干部,电话联系到了三四位老人。他们向老人们讨教并还原了民谣的歌词和旋律。

“起初大家都说自己已经不会了,只有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还会唱,或许还觉得我们很奇怪,一群‘外来者’为什么一直在找老童谣。”汤木说。

一场小型音乐会在民宿的大堂里举行。邀约来的岛民们不了解寻谣计划,也好奇这些外来的年轻人的初衷,一开始有点拘谨。当年轻的乐手们抱着吉他贝斯、拉着大提琴、拍打着打击乐器等,一次次唱起“一粒星,格楞敦,两粒星,挂油瓶”这首歌的时候,一次次用音乐去表达的时候,当乐手们一遍遍唱着洋山岛的方言歌谣时,慢慢地更多人加入了进来,岛民们的脸上绽放出光彩。“或许他们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寻谣计划,但是他们唤起了遥远的记忆。”

“油瓶漏、炒倭豆、倭豆香、加辣酱……蟹会爬,蚤会跳,阿毛老人哈哈笑……”仿若时光盒子一下被打开,冲出来的是尘封半个世纪的记忆。

在那里,他还邂逅了一位80多岁的阿婆,老奶奶望着他的眼神空洞又满溢着唏嘘,“年轻人,以前这里都是沙滩,现在开发了,沙滩也没了,时间也没了。”这句话瞬间像一把尖刀,刺痛了他。“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将吴语寻谣做下去的信念。”

第二天,汤木等人又邀请岛上的老人家和孩子们一起加入寻谣演唱。现场来了几十位老人和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们。他们坐在椅子上,随着欢快的节奏手舞足蹈。祖孙两代人一起在老人唱唱小时候的童谣。老人的眼中冒着星光。

“从前岛上还没有建跨海大桥的时候,因为出行不便,孤岛并不孤独,如今高楼大厦,汽车桥梁,面对更便利的出行方式,老人、留守儿童反而更孤独了起来,留给我们的东西更值得深思。我想寻谣计划可以是另外一座桥梁。将人和人,过去和未来架起一座桥梁。”汤木介绍说。

  ※  二次创作童谣激发青少年共鸣  ※  

古老的民谣真的能激起年轻人和小朋友的共鸣吗?对于这个问题,汤木没有正面问答,而是唱起了朗朗上口的儿时童谣,“一歇哭,一歇笑, 两只眼睛开大炮, 一开开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哈哈笑……”“你看,这些童谣承载了我们85后的回忆。很好听,不是吗?”

“我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不要天天听喜羊羊灰太狼。”汤木告诉记者,现在网络很发达,很多东西火起来都是一茬一茬的。比如被网友们恶搞火起来的“恐龙扛狼”,一下子蹿红网络。但弹指之间,又灰飞烟灭了,有流量却没营养。“现在的网络快餐让好多文化被冲击掉了。小朋友传唱的大部分是口水歌。真正的文化需要去细品,需要内在更敦实一点。”

曾经有段时间,汤木也沉迷于网剧,甚至还为此充值了20多元想要快速看到大结局,但当他觉得越看越空虚的时候,果断戒了这种让自己很上头的娱乐方式。

在采访过程中,汤木不时会蹦出各种歌谣的唱段。“有的歌谣老人们告诉我们后,我们会在保留原汁原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让老人的孙子孙女们也能知道爷爷奶奶的过往。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才是真正音乐的力量。”

汤木自己开了一家音乐培训机构,一些学员是高中生,这个特别的寻谣计划也吸引了中学生的加入。“今天我要去朱家角寻谣了。你去吗?”“好呀!”“你会乐器吗?”“不会。”这时,汤木就会给对方分配一件乐器,可以是三角铁,也可以是大提琴等。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伴奏的方法。

在寻谣的过程中,他也得到了当地年轻志愿者的帮助,有时候听不懂村民或岛民的方言,就会有志愿者帮忙翻译。

在一次参观南汇档案馆时,一名馆员给到汤木一些册子,里面搜集了近一两百年来的老歌谣,但册子只收录了旋律和歌词。在汤木看来,这些旋律是无血无肉的。这些记载只是死板的音律。他翻唱了两段歌谣,一段是根据音律来演绎的,中规中矩,一段是他在现场拜访当地人后演绎的,唱得富有力量和情绪。“当年没有录音机和摄像机,要还原这些快要失传的歌谣只能通过老人的记忆,才能得到‘血肉’。”

汤木介绍说,唐诗宋词元曲中有很多音律在里面。因为改朝换代,其中的音律绝大部分都消失了,绝大部分只是格律。他想要做的是留住那些历史。

  ※  以共建的方式进行吴语寻谣  ※  

6月下旬,汤木有些忙,他忙着在上海奉贤开启一段新的寻谣文化之旅,将寻谣和更多社会创新的内容相结合,挖掘奉贤当地的风土与故事。

其实,早在2019年年末,汤木在上海的老城区愚园路上,就担任过故事商店的首任店主,支持着音乐文化与社会创新的融合。在故事商店里,汤木和路人攀谈,记录下他们口中有趣的事情。

2020年四五月份,他盘下了故事商店的原址,打造成故事门市部,这个创新项目一做就是一年多。来的人会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他根据他们的记载速写成歌词,现场即兴演奏。有些人想要将旋律录下来。他劝他们不要录,只是专注感受当下的那一刻。演唱完毕,他将歌词工整地写在牛皮纸上,用火漆融化,封存起来,将歌词留给对方作为纪念。

“当时大概即兴创作了一两百首曲子吧。”汤木告诉记者,自己听到的大多是悲伤痛苦郁闷的故事,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创作,兴许可以疗愈对方,将一些故事封存起来。其中有个在上海当程序员的女孩一直在被否定中长大。内心很抗拒做千篇一律的工作。之后罹患了抑郁症。在和对方交流的过程中,汤木一直努力为对方打气。

“最近,我们在奉贤南桥的行动要启动了,我们希望搜集当地人的故事,作为创作的灵感源泉。”汤木这么做的初衷很简单,“希望让我们做的事被看到,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我希望致力于当地社区的人文挖掘,用音乐来加强社区内人和人的沟通、互动。让城市更有温度。”

谈及未来的规划,汤木的计划是想联系一些在郊区的机构或者乡村营造的组织,深入地把吴语寻谣做下去,未来收集更多的故事和歌谣,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感受,同时也号召各类会音乐技能、摄影技能和其他技能的小伙伴一起“不定期加入”。“我还会继续做音乐培训,一旦有了寻谣的‘线索’之后,我们会继续探索,也会不定时带学员小朋友一起去践行这个计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