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未央—汉代王室精品文物展”明日在闵博启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剑平/图、视频
自2022年开始,闵行博物馆就开始沿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脉络,策划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重磅特展。就在明天,又一个新展:“大汉未央——汉代王室精品文物展”即将正式启幕,今天就跟着青年报·青春上海的记者提前去参观一下吧。
“河北汉代文物遗存众多,以中山国诸侯王墓的发现最为丰富,有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山怀王刘修墓、三盘山汉墓,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等。这些墓葬规格极高,出土文物异常精美,体现出在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背景下,汉代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更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大汉王朝昂扬豪放的时代气度。”闵行博物馆宣教科主任徐迪介绍道。此次展览分为“中山封王”与“长乐未央”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历代中山王的生活,从衣食器用来展现汉代诸侯王的赫赫威仪;第二部分则直击时人的精神世界,以玉作为媒介,传达汉代上流社会对于不朽和永恒的追求。
记者注意到,闵行博物馆每天都会在公众号上推出一张新展倒计时预热海报,此次的参观就从入选海报的3件文物说起。
海报上的第1件文物是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也是此次展览的第一件展品,它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原来,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室出土了两具制作十分精巧的幄帐,一具为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一具为四角攒尖式方形幄帐,为国内首次发现的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帐构。
在汉代,幄帐的用途十分广泛,有的设置在厅堂,有的在出游时使用,也有用于行军作战的,地位显赫的贵族死后还用其随葬。这具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共有铜质鎏金的大小构件102件,零件上有|、|、|||、一、二、三等记号,可以组装成14类构件。幄帐内不设立柱,顶盖采用桁架结构,这在建筑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铜构件在工艺上采用凹槽叠压扣合、承插、折叠及销孔固定等不同形式,既便于拆装,又不失牢固。
当时出土时,木制帐架和纤维帐幕早已朽毁,仅存连接帐架的铜制帐构。这次展览则通过多媒体技术做了复原,透过这精美的幄帐,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汉代诸侯王出行时前呼后拥的威严场面。
海报上的第2件文物是错金银鸟篆文铜壶。据徐迪介绍,错金银鸟篆文铜壶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墓的后室,周身以纤细的金、银丝镶嵌出鸟篆文字和动物纹带,鸟篆文是篆书的变体,以鸟虫之形组字,似书似画,灵动绚丽。这件铜壶上有如此大面积且精致的鸟篆文存在,已属罕见。壶盖有文字12字,壶身有文字32字,其含义也已经被破译了出来。壶盖上的文字为:为荃盖,错书之,有言三,甫金鯠。大意为:是个金贵的盖子,上面镶嵌文字,文字三字为句,字间嵌满鱼纹。壶身上的文字为:盖圜四苻,仪尊成壶。盛兄盛味,於心佳都。渰於口味,充闰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大意为:圆盖四周饰有文字和花纹,是个尊贵完美的壶。不论盛水还是盛酒,都是一种心情上的享受。饮酒不仅可以享受飘飘欲仙的感觉,而且还能疏通血脉,滋润肌肤,使人延年去病,长命百岁。
海报上的第3件文物是刘焉鎏金铜缕玉衣,而其实,这次和其一起展出的还有青玉云纹枕、青玉蝉和玉豚,阵容可谓是相当豪华。
玉衣,又称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所用殓服,全部用玉片制成,玉片之间分别以金丝、银丝、铜丝或其他丝织物,一般按照四孔连缀的方法编缀而成。从玉衣的形状观察,它的形制和编缀方法受到了铠甲,特别是战国时代铁制甲胄的影响。汉代“玉衣”的使用反映墓主人的等级身份,存在着一定的使用制度。西汉时期对诸侯王玉衣的缕质未作严格限制,可以使用金缕,尤其是刘姓王。东汉时期,玉衣的等级就相对严格,诸侯王一般只能使用银缕,特殊的可以使用鎏金铜缕。东汉中山简王刘焉的玉衣即为鎏金铜缕玉衣,其等级大致相当于银缕。徐迪告诉记者,因为中山简王刘焉是光武帝郭后最喜爱的小儿子,且历经四帝,备受恩宠,死后丧葬规格较高,因而特赐鎏金铜缕玉衣是完全可能的。
我国是古代三大玉作中心之一。商代以前,玉被认为是灵物,用于沟通天人、彰显权威。周代则作为 “礼”的载体,用于规范人际关系、等级地位。到了汉代,玉器的实用性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形成了一个用玉高峰。汉代玉器常常被用作礼器、瑞器、佩饰、容器、艺术品和生活用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在此次的展览中,除了玉衣之外,还可以看到诸多玉璧、玉佩、玉璜、玉带钩等展品,温润透亮的玉器,折射着君子美德。所以此次展览的展陈,便以“玉”为设计灵感,从色调到装置,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精彩当然不止于此,来自河北博物院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128件(套)精美文物将悉数与观众见面,无论是从形制、功用、精湛的工艺还是卓绝的艺术构思,都体现出汉代贵族的生活风貌。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