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从输血到造血,上海援疆青年专家为当地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在新疆当地展开多台“喀什地区首例”手术,给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深入基层筛查,让南疆的花朵重获“心生”;“输血”的同时也要“造血”,把技术留在当地……援疆路上,总有一批批可爱的人不远千里来到新疆这片热土,用他们的智慧和技术在这里播种,并使之生根发芽。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团委书记陈天翔作为第十一批第一轮上海援疆干部人才来到了广袤的祖国西部边陲,这位青年专家以卓越的医术和深沉的爱心,为这片土地上的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温暖了他们的心田。
在当地开展多台“喀什地区首例”手术
“谢谢陈主任,谢谢医护人员们的关心和照顾。”患者老王出院时,与家人专程向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喀什二院”)副院长、上海第十一批援疆心胸外科专家陈天翔辞行,他紧紧握着陈天翔的手说:“上海专家的技术太好了,让我没遭罪就解决了大问题。”
老王也是喀什二院成功实施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首位患者,该手术填补了医院心胸外科微创手术领域的空白,让喀什地区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来自上海的优质医疗服务。
61岁的老王于今年体检时发现左上肺有肿块,肿块恶性的可能性较大。正在老王和家人一筹莫展之际,得知喀什二院来了上海市胸科医院的援疆专家,立即前往喀什二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老王右上肺有直径大小约2.5厘米的肿物。专家结合检查结果会诊,考虑为早期肺癌。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陈天翔告诉老王,长期生存的关键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按传统方法治疗,需实施开胸手术,但老王和家属则希望能够通过微创的方式进行治疗,“如果是开大刀,我就不看了。”
结合患者病情和要求,为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陈天翔决定为其实施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单孔胸腔镜只使用一个孔即能完成操作,所有手术器械,包括胸腔镜摄像头,都在一个小于3厘米的切口中进出,单孔胸腔镜手术无疑损伤更小,切口更加美观,术后疼痛轻、康复快,被称之为微创中的微创。
手术当天,陈天翔和心胸外科普胸疾病治疗组团队密切配合,成功为老王实施了单孔胸腔镜下右上肺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陈尉华院长第一时间看望了老王,叮嘱老王要注意术后定期随访,坚定治愈的信心。
出生于1984年的陈天翔是来自上海市胸科医院的青年专家,在得知国家需要医疗人才支援边疆时,毅然报名加入。在边疆的日子里,他常常与医疗队员以及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深入探讨治疗方案,力求为每一位患者制定最科学、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而老王仅仅是诸多受益的患者之一。陈天翔和团队先后顺利完成了当地首例单孔胸腔镜左全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纵隔肿物切除术,给一位又一位当地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
让南疆的花朵重获“心生”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期心脏发育过程中出现缺陷而形成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畸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其中复杂而严重的畸形甚至会危及孩子生命,因而早筛、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上海·喀什先心病患儿助医项目”是由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上海市胸科医院和上海市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喀什二院负责牵头实施,2019年正式启动的公益项目。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具有治疗难度大、费用高、愈后好的特点,但受医疗技术和经济能力限制,南疆地区贫困家庭的先心病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此项目正是希望通过对喀什地区先心病的筛查和胸壁畸形患儿进行筛查,并提供免费手术救治,帮助他们重获健康。
为使喀什地区先心病患儿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指导与支持下,2023年8月上旬,陈天翔带领喀什二院医疗队赴喀什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和巴楚县,对324名疑似先心病患儿开展初筛。8月下旬,上海市胸科医院侯旭敏院长带领医疗队赴新疆喀什,对初筛发现有手术指征的患儿进行复查,最终确诊需要近期手术的患儿19名。这批患儿最小的9个月,最大的14岁,病情既有常规的先心病,也有法洛氏四联症这样的复杂先心病。
今年3月27日至3月31日,陈天翔再次和上海援疆专家、心胸外科主任朱家全、副主任吕会斌以及喀什二院的两位医生等5人组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和诊疗医疗队,深入叶城、泽普、莎车和巴楚等南疆四县开展“上海·喀什先心病患儿助医”项目。
此次筛查历时4天,行程800多公里,共计完成了470余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筛查及术后随访工作,初步筛查出符合手术患儿50名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朱家全主任偶遇了他曾经治愈的仅出生7天年龄最小的患儿,抱着已健康成长至半岁的宝宝,看到孩子童真、开心的笑颜,医疗队队员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之后,项目组根据初筛结果进一步复核,安排需要的患儿赴沪接受手术治疗,还患儿一个健康的心脏,给家庭一个“心”的希望。
要“输血”也要“造血”,把技术留在当地
单单援疆医疗队员救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别人怎样救人,为当地医院培养一支带不走、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队伍,这才是援疆的最终目的。“如何让患者留在当地治疗?”陈天翔说,这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答案就是,把技术留在当地。
要“输血”也要“造血”。摆在援疆医生面前的仍然是新疆基层医疗水平薄弱的局面,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自2023年4月20日,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医疗队接续前批进驻喀什二院以来,20位援疆专家通过新一轮“师带徒”培养计划,带教43名临床学员和23名管理学员,援受双方齐心协力,在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医院管理等方面持续推动喀什二院发展前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绩单”。
“除了临床治疗,医疗队通过教学查房和开展讲座来提高当地医护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对手术中的“手把手”带教极为重视,对当地的医护人员倾囊相授,每次都边讲解边示范,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陈天翔告诉记者,不久前,喀什二院的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成绩出炉,2024年首考通过率为82.7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纪录。
“操作流畅、平稳!”去年6月9日下午,上海市胸科医院至新疆喀什二院,一台通过5G技术引导,跨越5000公里时空的国产机器人辅助胸部手术正在进行……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外科)学术带头人罗清泉教授在上海的主控端,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跨越沪疆两地的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动物实验,陈天翔医师带领的的助手团队在喀什二院组织并协助顺利完成了整台手术。他对本次5G远程动物实验手术有着自己的理解:“机器人5G远程手术,突破资源配置的时空限制,节约医生和患者时间,降低经济成本,提高救治效率,极大拓展了远程诊疗的应用边界。这意味着,今后边疆地区的患者,也有望享受到更多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
一次援疆,一生心系边疆百姓。陈天翔说,即便之后完成援疆任务回到上海,喀什二院仍然是他的一个“家”,他也会继续与当地医护人员保持联系,并提供持续的技术输出,将“上海经验”毫不保留地传递到祖国的边疆。
不过,每次提及妻子和孩子,自信坚毅的陈天翔都有着复杂的情绪。因为这一年多来,他和女儿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他只能在给女儿的信中这么写道:不知不觉中你也长大了,关于爸爸童年的话题,写也写不完,以后回来慢慢和你说……
在援疆的过程中,陈天翔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边疆地区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为边疆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陈天翔的故事也正是众多援疆医生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边疆地区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