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园行企校”产教融合有了新模式,首期“临港菁英班”的学员们现在如何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之前参加的时候还有点忐忑,不过现在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次培训收获满满。”参加首期“临港菁英班”的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生物221班的学生李筱璇说。
今天,主题为“政园行企校”互联互通,创“芯”协同育工匠人才”的“2024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发展论坛”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园区举行,希望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与人才培育的协同发展。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临港奉贤公司共同牵头,依托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特色产业园区,组建的上海临港新片区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成功搭建了“临港菁英班”这一园企校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新平台,把教学场景拓展到园区企业。该平台通过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组建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改革课程评价方式等措施,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精准对接,为生物医药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李筱璇
“该培训班是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尝试,让我感受到很多的不同。”李筱璇学员分享说,“生命蓝湾园区为我们精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作为跟岗实践的企业,为后续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基础。园区还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住宿条件,解决了我们学习的后顾之忧;臻格生物和奥浦迈生物作为合作育人企业,遴选不同岗位技术专家和学校老师组成了教学团队,制定跟岗实践轮岗方案,让我们能在‘实地、实岗、实境’进行实操,实现学习与岗位零距离。学校与园区、企业制定了首期培训班的实施方案,并安排辅导员和老师派驻企业。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式的不同,园区、企业和学校共享资源,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这让我很感动,也为我们提供了零距离接近企业岗位学习的机会。”
几个月的跟岗实践,让李筱璇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企业文化和岗位技术更加熟悉,目前她已经和企业达成就业实习意向。
张文强
学员张文强告诉记者,此次学习和之前在学校里的学习有三大类不同。“第一个不同是学习内容不同。之前学习的内容大都来自教材,而且都是按照章节来设计的,理论性较强,感觉跟就业的岗位有点距离。在菁英班的学习使用的是校企老师共同开发的岗位sop工作手册,每一页的内容甚至是每一个字都跟岗位完全结合,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上课的内容几乎每天都要看好几遍,看不懂的地方就会向企业导师请教,企业导师教的东西都是来自岗位,来自生产一线,甚至来自产品的要求,所以我们学习就会更加认真和自觉。”
“第二个不同是教学形式不同。”他表示,现在的上课很有意思。“我首次看到企业和学校老师共同教学的,有的时候像讲相声一样,很有趣。学校的老师重点讲理论,企业导师重点讲技能、讲企业文化、讲岗位要求。企业和学校老师有时候还会为一些问题争论,直至形成统一意见。第三个不同就是学校老师的角色不同。学校的老师跟我们吃住学习在一起,是我们的老师,又像是我们的同学。学校要求他们上完课,就要跟我们一起在企业实践,然后将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操作及时融入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赵楚楚
另一位学员代表赵楚楚则表示,培训班很特别,课程考核方式不同。在学校里考试要么是理论考核、要么是操作,形式相对来说单一。而在临港菁英班4个校企课程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法,包括技能考证、技能竞赛、企业岗位考核、企业综合评价和结业汇报。“我们的学习和就业挂钩。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学生对企业文化、未来就业方向和个人能力更加的了解,缩短了就业的适应时间和企业用人的培训时间和成本。实现了精准就业和用人,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就业,据我了解,目前所有菁英班的同学都已经和跟岗企业达成就业实习意向。”
论坛期间,举行了首期“临港菁英班”人才签约及成果路演活动,100%的签约率充分展示了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果。“临港菁英班”人才培养成果展示暨生物医药人才供需双选会吸引了众多学生和企业的关注,为生物医药企业和院校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教委职教处处长马建超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上海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产教联合体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重点任务的实践载体,要为上海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服务,促进上海的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
论坛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和生命蓝湾产教联合教学基地揭牌。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晓敏教授分享了题为“推进产教融合,破局协同育人”的主题报告,上海临港奉贤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马强带来了“服务高能级产业 涵养世界级人才”为主题的生命蓝湾产教融合发展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案例。
据悉,此次论坛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市教委等指导下,由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携手上海临港奉贤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产教联合体、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共同主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