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挂职干部万毅超:在漾濞山区书写援建新篇章
2024-06-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援滇干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挂职)用三年的青春时光,书写了一段关于奉献、成长与蜕变的动人故事。他不仅亲眼见证了漾濞从地震创伤中涅槃重生,还深度参与和融入其中,展现了青年党员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风采。

  ◆  “要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漂浮”  ◆  

“接到援滇通知的那一刻,心情是复杂的,既有激动,也有忐忑。”万毅超回忆起2021年报名挂职锻炼时的初衷,眼中闪烁着坚定,“对于个人成长和理想抱负的实现而言,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同时,这也是我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所在。”

万毅超来到漾濞县时,这里还未走出5月21日那场6.4级地震带来的满目疮痍。当地的同事告诉他,地震发生时地面像海浪般翻滚着,人在室外抱着树都站不稳,房屋破损坍塌受损严重,灾情严峻面广。那时仍旧能看到一些房屋受损,墙体开裂的场景。

“但我那天看到了这里灾后重建的希望与坚韧,漾濞县化身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重建家园的热忱。”这里正是需要帮助的时候,万毅超内心涌现出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信念感,想到“要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漂浮”的援滇精神,他毅然决定要在这里扎根奋斗,于是主动申请将挂职期由1年延长为3年。

说干就干,从到漾濞的第一个月开始,万毅超就努力融入漾濞,和大家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过程中,他和他所在的援漾团队充分尊重和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广泛调研,确保每一个决策都能贴合漾濞的实际需要,而不是简单照搬照抄上海的发展经验。

    “守护漾濞人民的朝夕美好”  ◆  

根据实地考察和调研情况,万毅超和援漾团队制订了助力漾濞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3.0计划,从第一年的1.0到第三年的3.0,他们以“5+2”“白加黑”“雨加晴”的工作常态,奋战在灾后恢复重建最前沿,与漾濞县共同走出灾后阵痛,成功迎接蝶变重生。

万事开头难,万毅超告诉记者,由于受灾严重,第一年工作任务繁重,项目推动难度大,进度缓慢。他和当地干部一起在工地上研究项目进度,风雨无阻地与时间赛跑:“我们干得越快,老百姓就能越快住进去。”

金星村灾后恢复安置点

据他介绍,金星村灾后恢复安置点项目作为全县最大的一个安置点,50多天内就全部建成。“我们所有工作都是同步在进行,上海同步投入资金帮助解决了路管网等配套工程 。”2022年春节,老安置点百姓住进去过了个安心年。万毅超和同事前去走访的时候,他们都连连表达了感谢。

“第二年,我们面临的是如何在发展阶段不同的情况下,找到适合漾濞的产业发展路径。上海的经验不能简单照搬,我们必须结合漾濞实际,探索出一条三产融合的新路子。”依托奉贤的产业优势资源,他们推动两地签约共建了线上线下两个产业园区。

2021年来,聚焦共建园区发展,累计推动投入帮扶资金近8800万元,助推线上贤漾电商园实现稳步发展,线下核桃产业园共计实现近40000平方米沪滇帮扶车间等产业发展空间载体。连续两年在南桥镇经济工作会议上助力漾濞县招商推介,各类型市场主体入驻共建园区实现带动农户500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00多人。

第三年,提升当地“造血功能”成了工作重点。他们将阿尼么村打造成了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位于半山腰上的阿尼么原来交通闭塞、产业落后,但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利于发展文旅产业。团队利用沪滇帮扶资金效益完善了村子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文旅产业发展基础。在上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的支持下,村子整体规划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阿尼么村

看到村庄变得越来越漂亮,村民自身要发展的动力也不断被激发,村里多了“放羊阿佬家”“教书阿舅家”“阿妈的烟火家”等一批特色餐饮民宿,乡村就业岗位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8300元上升到18512元。之后,阿尼么还获评了大理州首届“乡愁大理•最美乡村”。

此外,他还凝聚帮扶合力,积极引导在沪各类社会团体爱心人士参与其中。2021年以来,超50家在沪爱心帮扶团队到漾濞开展各类综合性社会帮扶活动60余场次,累计实现社会帮扶资金上千万,社会力量结对帮扶漾濞困难学生超500名。

例如,“上海奉贤·光明使者云南大理行”活动,为67名困难白内障患者实现复明,600多名眼病患者得到救治。“梦想课堂”“明亮工程”“博爱卫生站”“水滴乡村医务室”等一批社会帮扶“小微民心项目”都受到了当地群众好评。

  ◆  “漾濞是我的第二故乡”  ◆  

在漾濞的这段时间,万毅超始终凭借着党员的荣誉感,主动融入漾濞、热爱漾濞,和当地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和当地的干部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坚持带头干,干在前。同时,他还发挥了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和党员的吃苦精神,将当地情况学深学透,同时广泛发动背后的支撑力量,引导更多人参与当地援建工作。

回忆在漾濞的这三年,每个瞬间他都觉得宝贵不已。不论是加班加点赶进度,还是深入田间地头做调研。还有那些与漾濞人民同甘共苦,为漾濞发展谋篇布局的点点滴滴。万毅超感慨地说道:“最大的收获,是与漾濞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在艰苦条件下锤炼出的坚韧与智慧。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走到哪里,党员的责任和使命永远是最坚强的后盾。”

今年8月,万毅超将结束在漾濞县长达3年的挂职锻炼,回到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的本职工作中去。不舍的同时,他流露出了对漾濞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虽然在漾濞的工作即将结束,但一天漾濞人,一生漾濞心,我与漾濞的情缘不会断。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继续关注漾濞,为她的每一点进步感到骄傲,也愿意为她的发展继续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