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爱上了纪录片?电视节这个论坛讲得很透彻
2024-06-27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在去年全年上星频道播出的电视节目里,继电视剧和新闻节目之后,纪录片的播出时长排名第三。当下,纪录片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爱追爱看的视听内容类型。曾经的“冷门”为何能热起来?6月27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对话”电视论坛纪录片论坛上,活跃在一线的创作者们给出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  在年轻人中走红  //  

由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承办的这场论坛,以“新时代纪录片的文化使命与文明互鉴”为主题,云集了中国众多一线的优秀纪录片创作者,这场论坛开始前,还举办了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成立揭牌仪式,知名纪录片人、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陈亦楠担任纪录片中心主任。这些动作,也成为当下纪录片行业受欢迎的一个缩影。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介绍说,目前纪录片的播出时长排第三,“越来越多的短纪录片也开始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不断走红”。确实,不少人也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与会的专家们都说,很多年轻观众加入进来,让纪录片的发展更具活动。

是什么推动了这种变化?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从全国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到全国第一家纪录片专业频道,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纪录片的重镇。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说:“我今天早上过来的时候,路上我在看最近的一部作品《前浪》网民们在网上留下的一些评论,看到非常感动。为什么网民非常喜欢这部讲老年人的纪录片?可能有一点他们是共通的,这部纪录片改变了很多人对老人的刻板印象,这部纪录片中呈现的老人不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老人。”

题材更加丰富,艺术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公认的纪录片火爆的原因。“我们看到过去的题材,可能政论题材比较多,主流主题比较多,但是现在可以看到,生态、文旅、民生的题材更加丰富,文史类的也已经形成了体系。”陈宏说,“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也是,过去过去更多的是叙事、政论这种,现在旅游记方式、办展方式,还有其它新的技术带动的市场突破。各种形式都有,跟国际比较接轨。”

中国纪录片学会副会长、纪录片导演、国家一级编剧夏蒙说,纪录片正在随着时代变化。“纪录片伴随着电影产生,最早它是一个外来的工具。至于记录什么,一开始中国的纪录片就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早期拍摄的关于孙中山的历史印象,关于南京,关于淞沪抗战的历史影像,都非常珍贵。我觉得它就像油画,你用什么工具不重要,你是不是能够用东方的审美情感、中国人的审美,来构建你自己的纪录片话语体系。像后来《舌尖上的中国》,那种中国人对于美食没有止境的追求,把它做到尽善尽美的这样一种美食追求,可能在国外他们没法理解,但这就是在内容构建上有中国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审美感受。”

  //  中国纪录片走出去成为重要课题  //  

本次白玉兰纪录片论坛讨论的另一大重要内容,就是探讨如何通过纪录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这不仅仅是一线的纪录片创作者在努力。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的纪录片中心,就将立足于上海交大国家级重点学科,聚焦纪录片创作、产业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四大方向,秉持中华美学、中国气派、国际视野的理念,助力构建纪录片中国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未来,中心将与各大纪录片相关机构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创作出更多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国家重大项目。

当天,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联合发布了正在共同合作的纪录片《对话东盟》,该片为外交部和国家广电总局重点项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受外交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委托,承制大型纪录片《对话东盟》,该项目已被列入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项目清单。纪录片《对话东盟》聚焦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态、科技、人文等五大领域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的丰硕成果。用纪录片的影像手法呼应“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展现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携手共向未来的美好愿景。

走出去的方式有很多,年轻人熟悉的B站在纪录片领域表现不错。哔哩哔哩纪录片内容总监张昊介绍说,B站自制纪录片分了两个部门:出品部和国际部,“我们现在一方面是大力参加很多国际的节展,然后将我们自己自制的一部分内容去节展进行大量的宣推、曝光甚至是一些‘兜售’,另外也去节展上开拓很多厂牌、电视台,甚至是很多独立的导演和独立的分销发行公司,我们把他拉进来,成为我们合作的力量、内容的提供方。其实就是会做版权的分销,把B站U主的优秀案例带出去推广,甚至帮他们去争取海外节展的扶持资金,再回来进行内容孵化,这样的内容就同时具备了国内的渠道和国外的资金来源,以及国外的播出和传播渠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