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风气之先,这一近代海派服饰文化展以服饰演变展上海风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你知道中山装的由来吗?你知道旗袍背后代表的社会变革吗?今天,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开幕的“开风气之先——近代海派服饰文化展”,就以近代服饰之变展现出海派文化之演变。
上海的服饰时尚开中国服饰流行百余年的风气之先,并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但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市民引以为豪的特色标志,也是海派文化的载体。近代的上海服饰是中西服饰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果,引领中国乃至亚洲服饰流行的时尚旗帜。由此形成的时尚、精致、优雅、品位、个性又兼容并蓄的大都市衣着传统,至今依然是上海文化的闪亮名片。
这一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东华大学共同指导完成的展览围绕“开风气之先”的关键词,以文字、照片、实物、图解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近代上海服饰文化的演变和特色。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840年至1911年的“时髦”服饰流行,展示了传统服饰在近代社会的流变;第二部分是1912年至1949年的“摩登”服饰风尚,对于起源于上海的旗袍和中山装,就中西合璧的要素、形式和内涵均有说明;第三部分步入当下,以上海服饰的部分新生品牌和大型时尚活动展现上海时尚之都的新气象。
服饰文化其实反映的是时代变革。“很多人都知道旗袍,但不少人不知道是上海女学生最先穿上旗袍的,海派旗袍其实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女性的战袍,代表的是女性思想的革命。”在展览开幕后举行的海派服饰文化论坛上,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瑜这样介绍道。
从20世纪1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开始流行简朴素雅、少见纹饰的中式衫袄与西式套穿裙搭配的组合,最早为上海女学生所穿用,后为很多时尚女性以及各社会阶层的现代女性所采纳,时称“文明女子新装扮”,后人称其为“文明新装”。
旗袍流行起源于1925年上海的女学生群体,其式样是旗袍马甲与文明新装的喇叭形倒大袖的结合,采用了西式连衣裙的穿搭方式,风行伊始,就是新女性的标志,也成为当时上海“摩登”的代表。
“现代女性第一追求可以活动方便的服饰,第二追求男女平等,男性可以穿袍,汉族女性历史上是不可以穿袍的,当跨越了男女界线的旗袍诞生,其实正是对旧习俗的一种冲撞。”刘瑜说。与此同时,上海人对于服饰流行具有类似天性的创造力,他们不仅使用巴黎的服饰式样,还将流行风格引用到以中国传统式样为基础的服饰中,从而再造出旗袍等东西合璧的上海特色。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旗袍都领跑全球华人世界,到20世纪下半叶,海外华人圈中仍然以上海师傅做的旗袍为骄傲。
而在20世纪中国服装史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中山装,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服饰观在男性服饰中的具象化体现。中山装最初的式样是什么样子,目前没有准确的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山装将西式服装最具有代表性的敞开式的翻领改为前胸部完全遮盖的闭合式的立领或者立翻领,而正是这样的改变,顺应当时中国人不习惯西装半敞前胸而怕颈部着凉,不适应配穿衬衫、背心、领结或者领带的繁琐穿法,以及颈部紧束的感觉。同时,它又符合中国传统对于男性服装的严肃、整洁、沉稳、大方以及内敛等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中山装的出现从文化本质和物质表现上均是中西文明相互结合的新产物,是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的新服式。
通过服饰发展,也能窥得产业的发展历程。西服业初时只有洋商经营,1896 年,浙江省奉化人江良通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699号创设和昌西服店,这是目前有记载的中国人和“红帮”裁缝在沪开设的第一家西服店。时装业的得来,更是因为上海人将女式西服外套称为“时装”,故而得名。
这一“开风气之先”的海派文化也被一脉传承。新时代的上海服饰时尚,秉承“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发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继承精致、优雅、时尚的优秀衣着传统,放眼世界服饰流行的文明互鉴,持续文化赋能时尚创新,推动了上海时尚之都建设、时尚产业发展、时尚消费升级,使得上海时尚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