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教育,各大高校积极推进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
作为7月4日开幕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同济大学、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论坛,当天下午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开讲。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论坛上看到,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教育部门负责人、大学校长、知名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智能时代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表示,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教育部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战略部署,启动实施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拥抱智能时代。要全面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切实提高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质量,在科学规范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发展方面发力。
上海市副市长解冬表示,上海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把它作为优先发展战略之一。当前,上海正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全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平台。面向未来,上海将努力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搭建更多交流平台。期待教育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支持上海继续先行先试,以智能教育引领高质量发展,也期待各位专家发表真知灼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方法、教育治理能力等变革。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作了题为《AI赋能教育的知识生产与创造力培养》的报告,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教育面临的大挑战,也是大机遇,无论AI赋能教育发展到何等程度,机器都无法替代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教师的师德师风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塑造方面影响尤为突出。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姚期智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经验》为题,介绍了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近20年的人才培养特色实践及成果,其中包括强调科学基础、引导学生及早参加科研、打造一流教师团队、提供丰富的国际科研合作机会等做法。在此经验基础上,不久前成立的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致力于AI前沿创新研究及顶尖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AI人才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以《“AI+HI” 构建未来高等教育》为题,结合上海交通大学AI+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表示AI对大学的赋能与重塑已势不可挡,给大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会推动大学人才培养的变革,优秀的人才也会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因此AI(人工智能)与HI(人类智能)的结合,将构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作了题为《 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模式 》的报告,介绍了不久前同济大学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表示今天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相互融合、叠加是必然趋势,我们需要精准识别、准确把握、利用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坚守教育初心,防止技术凌驾于人之上,让人工智能为人类教育、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在圆桌讨论环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铁军,复旦大学浩清教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菲尔兹数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印度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会院士库马尔·默蒂,加拿大皇家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新加坡政府顾问、斯德哥尔摩水奖获得者(水领域的诺贝尔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际科技顾问委员会外方主席、菲尔兹数学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中心顾问约翰·切里,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共同探讨了AI在教育中的变革、挑战与未来。圆桌论坛由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教育部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宗凯主持。
据了解,本次论坛旨在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有益实践经验,积极推进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商智能时代携手推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