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位AI青年先锋获评“云帆奖”,其中已有00后
2024-07-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火热进行中,大咖云集之外,更多优秀青年人也不断冒尖。以发掘和表彰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AI青年先锋的2024年WAIC云帆奖得主名单昨天在沪揭晓。在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机器之心、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GAIAA)共同主办的WAIC 2024云帆奖颁奖典礼暨人工智能青年先锋论坛上,25位AI青年先锋成为云帆奖新晋获奖者,其中不乏00后。

  ◆  25位新晋获奖者中已有00后  ◆  

WAIC云帆奖于2020年发起设立,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GAIAA)、机器之心和AI青年科学家联盟(AIYS)联合评选。

本年度云帆奖以“超越与联结”为主题,继续发掘和表彰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AI青年先锋,为AGI时代汇聚璀璨的智慧明星。其中,“璀璨明星”评选从同行评价、研发实绩、学术影响力、社区贡献等角度出发,颁授给10位人工智能软硬件领域杰出研发者;“明日之星”以研发案例或项目参与经历、竞赛获奖、高质量论文、社区活跃度等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选出极具发展潜力的15位AI青年人才。

00后耿浩然是今年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我非常高兴能够站在这里,因为我可能是获奖者中唯一的本科生,感谢能得到认可,与那么多优秀的业界前辈们交流,我也觉得很荣幸。”这位北京大学图灵班2020级本科生、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这样表示。

在现场,他展示了自己的一些成果。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基于三维视觉的可泛化机器人操控。“最近我们在AI领域三维的发展其实非常迅速,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好三维信息来帮助机器人学习技能?这是我思考的方向。”通过三维视觉扩大技术模型,包括语言模型和视觉语言模型,进而提高机器人的算法能力以及操作领域。他演示的机器人demo,可以在尝试拽取微波炉把手开门失败后,“思考”出新的方法,去摁旁边的按钮,成功开门。“让机器人也有自主探索的‘欲望’。”

“我是复旦大学土生土长培养出来的。”“明日之星”获得者、复旦大学系统软件与安全实验室副研究员潘旭东这样表示。记者了解到,今年的云帆奖得主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各大高校的年轻才俊,也有斯坦福大学、蒙特利尔大学、普渡大学等国外高校的研究者,还有上海AI实验室、加拿大Mila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及华为、蚂蚁集团等产业界的年轻从业者。

据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秘书长王延峰介绍,2020年发起设立云帆奖至今,5年共评选表彰123位获奖者,获奖者基本覆盖了全球所有知名的人工智能高校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这些获奖者凭借自身的原创研究和技术创新,目前已经成为推动全球AI发展的重要力量。

  ◆  青年研究成果推动AI技术发展  ◆  

“今年我们的申报数量较去年增长超过50%,海外的申报额占比接近30%,奖项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机器之心创始人兼CEO赵云峰表示,今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AI技术发展,同时也为中国AI技术平台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字节跳动机器人研究负责人孔涛是新晋“璀璨明星”之一。他和团队致力于机器人通用智能的探索。“过去10年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在逐渐变聪明,但距离通用还是有很远的距离。”孔涛介绍说,传统的机器人往往是通过代码驱动,而他和团队目前在做的,是让机器人以数据驱动的方法,更加友好地与环境交互,进而跟人进行沟通。“围绕着感知技术,我们会让机器人更加通用地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环境,接下来能更加自然地在环境中进行探索,进而去操作,在不同环境中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通过数据驱动方式,机器人不仅更稳定,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20年以前,我们就梦想着机器人可以在家里完成各种任务,可以与人交互,甚至理解人的情感。今年是2024年,我们发现人形机器人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电影中的场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进入到现实生活中,这可能是我未来10年甚至是一生所努力的目标。”孔涛这样表示。

让人工智能被应用于更多场景中,是不少年轻AI人在努力的方向。“璀璨之星”获得者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图灵班项目主任赵俊博和他的团队所研究的TableGPT,正是为了解决AI大模型产业适配有限、落地阻力多的问题而产生的。

“举个例子,我们想将大模型应用于民航机场,但一个词‘高度’,就能难倒它。因为民航术语里的‘高度’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的,‘高’则以机场为基准,两个词不是一个意思,这对大模型来说就很难判断,容易混淆。而一旦弄错,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赵俊博介绍说,如何让大模型更具可控性,正是TableGPT的技术创新。这也是全球首个结构化数据大模型,可以通过精准定量的方式深度整合现代数据类软件基础设施,为各类业务场景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尤其在软、硬、芯多维度上实现自主可控,开创我国大模型应用的全新范式。

对于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性把控也已成为这些年轻研究者们关注的课题。“璀璨之星”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聘教轨助理教授张倬胜所研究的主题是大模型智能体与安全。“我们的长期研究目标就是构建出一个高效自主以及安全的智能体及社区。”

复旦大学系统软件与安全实验室副研究员潘旭东和他的团队关注的是AI系统的安全问题。“我们会从数据、模型和算法三方面,对开放网络环境下的AI安全问题开展系统性原创研究。”潘旭东表示,目前复旦白泽大模型靶向安全评测平台,就可以面向5大类典型危险主题、31项违规子类开展安全评测。复旦白泽天梯这款对话式中文通用大模型安全天梯也亮相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