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探讨红色资源焕新发展的新思路
2024-07-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1949年5月27日,上海迎来新生。七十五年间,这座光荣之城蓬勃发展,这座人民之城日新月异。

今天,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研究专委会、上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克勒门文化沙龙和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联合主办的2024“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论坛以专家分享、嘉宾对谈、实景视频、红色作品朗诵等多样化的方式,邀约历史亲历者、研究者、创作者同台对话,回溯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红色历史记忆。从不同视角出发,探索红色资源如何在新时代下创新创造,焕新发展。思考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在当下如何与年轻人对话,永葆活力,代际相传。

杨树浦电厂遗址: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苏智良在交流中表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形成地,红色资源底蕴深厚、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梳理红色家底、保护红色遗址、挖掘红色资源,对于新时代在全社会弘扬红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上海解放期间,杨树浦电厂作为最后解放的地区,这里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护厂斗争和反敌特斗争。论坛现场用一个短视频带领大家走进这座红色地标的历史现场,感受老电厂遗址如何转型从上海“工业锈带”发展成为杨浦滨江的“生活秀带”,成为美好生活的城市名片。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在交流中指出,“(上海解放)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把上海完整地交到了人民的手中,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杨树浦电厂就是这其中的代表,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的领导下,在工人兄弟与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努力之下,解放上海期间,全市不仅供电供水不停,守护了即将接管的工厂、机关、仓库等,成功维系城市的正常运转。

作家、华东电力局政工干部孙修文则从电业工作者和地下党组织成员后代的视角分享当年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护厂反特的斗争故事。

老市政府大楼:从“上海解放标志地”到“城市公共空间”

除了杨树浦电厂的精彩故事之外,另一座老建筑也吸引了众多关注,它就是上海老市政府大楼(原工部局大楼)。这座百年建筑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见证了新旧政权交接仪式,成为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直至1956年。

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主任汪珉用多段珍贵的历史影像档案,重现了上海老市政府大楼升起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光荣时刻。汪珉介绍,上海老市政府大楼是上海城市历史与记忆中的一个标志性地标,这里不仅回响着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演讲,也曾是上海城市最高水平的人文艺术殿堂,更留下了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的工作身影……

2014年这里正式启动保护性综合改造,历经十年打磨,老市府大楼即将焕新回归。作为老市府大楼项目负责人,华东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三部总监郑宁在现场用一组对比图片讲述了团队主持修复上海老市政府大楼的故事,并分享了大楼即将以全新的面貌向市民开放,呈现更多的功能和业态,打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郑宁还表示对历史建筑的修复与尊重,更重要在对它背后反映出的上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红色IP图谱:从“红色CityWalk”到“红色文艺创作”

以上海红色IP为图谱,“红色打卡地”、红色CityWalk成为时下最潮流的活动。论坛还邀请到了“心城市”CEO朱一宁、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祖恩、“悦城长计划”发起人严炯等多位“城市行走”项目的创作者、实践者,分享红色文化带来的各种文化探索,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钢结合最新的红色文艺题材作品谈了他的体会,他认为在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中,红色文化是最鲜亮的底色,文艺作品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守红色文化之“正”,创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发展之“新”。

上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馆长伊华表示,新时代下红色文化也面临着代际传承的很多新挑战,红色文化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铭记、缅怀、弘扬,更重要的是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激发红色文化新的感召力,为当代年轻人提供精神滋养和强大动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