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面向人人的科学教育,在每个学生心中播撒热爱科学的种子
2024-07-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科学教育如何面向未来?今天下午,第二届北外滩教育发展论坛暨科学教育名家研讨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名家围绕“变革与重塑: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展开探讨。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获悉,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虹口区致力于打造“全域科学生态”,通过一系列举措,在每个学生心中播撒热爱科学的种子。

  ◆  在跨界融合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  

科技发展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奇幻冒险,青少年要如何拥抱科学?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王梓霖同学的科创之旅,是从一次偶然的天文馆之行开始的。

“那是一个周末,我和小伙伴们相聚在上海天文馆。当时的我对天文并不了解,但那些模型仿佛有魔力一般深深吸引着我。”王梓霖说,书本上抽象的公式、理论,在科技馆里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生动而真实。那天晚上,她望向窗外黑漆漆的天空,想象宇宙的浩瀚,第一次对地球之外的世界心生向往。于是,她又踏足佘山天文台的殿堂,亲眼目睹了那些承载着历史沧桑的古老望远镜。

心怀着对宇宙的向往,王梓霖和一群同样痴迷天文探索的朋友们一起,动手编写软件,来测算星星的位置。他们的努力凝结成了果实,这项成果在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虹口赛区获奖。

高中生活给了王梓霖更多惊喜,她发现,学校里竟然有“虹口复兴号”遥感卫星的模型。在学校开设的“卫星与农作物估产”课程中,她深度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我们小组一起讨论,一起建模,一起验证,最后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探索。”王梓霖说,在虹口,学生们在科学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从学校“小课堂”不断走向社会“大课堂”,“特别是虹口区与上海科技馆的紧密合作,为我们搭建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们的好奇心与科技的未来得以链接。”

王梓霖同学的感触,是虹口区近年来科学教育探索实践的缩影。在虹口,各种有趣的课堂正在唤醒孩子的好奇心与探求欲。近年来,在高质量实施国家科学课程的同时,虹口区建构起层次丰富、覆盖面广的科学课程群,加速科学课程扩容提质。目前,虹口中小学已打造了科学课程建设方案,通过设置与开发科学类校本课程、成立科学社团、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等方式,不断完善科学课程体系。

聚焦“双新”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虹口不断通过课程的跨界融合,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孙磊表示,虹口区秉持“让科学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的核心理念,以提升全区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跨界融合引领、科学教师的全面精准赋能、科学教育资源的多渠道整合等途径,在全域营造浸润式科学学习生态,培植了一片科学教育的丰沃土壤。

  ◆  双向赋能,让科学教育“更科学”  ◆  

怎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究能力?科学阅读将会在他们心中埋下一粒种子,培养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品质和气度。

今天,虹口区《创享科学 悦读未来——科学阅读指南》正式发布,为小、初、高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科学阅读的方法论。

以科学的方式学科学,更要以科学的方式教科学。如何将科学教师培养落到细处实处,打通科学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虹口打造了“名师辐射+精准培养”的研训模式,成立区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聘任院士、科技馆馆长等14位行业顶尖专家担任委员,全方位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横向上通过“名师辐射”,建立了由专兼职相关学科教研员领衔、科学教师、实验员和科技辅导员全覆盖的科学教研共同体,为科学教师培养带来更加广阔而前沿的视野。纵向上则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针对不同学段、不同教龄科学教师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师培养方案,实现“精准培养”。

为了进一步赋能科学教育师资建设,今天,《虹口区科学教育教师培养实施意见》也正式发布,同时虹口区科学教师培养中心揭牌成立。以此为契机,虹口将完善科学教师培养机制,并持续借力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Fab Lab创客中心、蓝晶微生物等高校和企业资源,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学教师队伍,让懂科学的人讲科学,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