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共生,和而不同,SEA-Hi!论坛大咖热议文化赋能城市更新
2024-07-18 专题

第27期SEA-Hi!论坛现场。

杨颖/文  受访者/图

作为汇聚社会智慧、助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创新开放式平台,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起和主办的SEA-Hi!论坛一直关注着上海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更新的诸多理论与实践。近日,新一期SEA-Hi!论坛以“文化赋能、城市焕新”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等专家学者,就城市建筑保护和更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针对目前上海城市更新的现状,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

历史环境再生

成为城市更新驱动力

与会的专家学者显然对城市更新中的建筑保护和文化传承特别关注。

常青院士说,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了所谓“遗产热”,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从那以后“文化遗产热”“文化寻根”“城市记忆”“拼贴城市”等概念和现象都出现了,这预示对第一种城市更新途径的现代性反思。“这些历史环境及地标建筑不仅是物质的使用和观览对象,最重要的是适应性再生更应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这样去看它的再生产生了文化的驱动力,使街区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推动和驱动,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历史环境和里面的遗产及非遗产。”常青院士说。

徐锦江这样表达他眼中的愚园路:“非常好的景象是街边一条长凳上,同时坐着时髦的情侣和推着童车的爷爷奶奶,我觉得这个和谐的景象非常好,体现了历史起源和潮流开端的原则性的结合,愚园路是活的街区,是呼吸着的街区,是自然生长起来的街区,不是5A的景区。当然,要概括愚园路的特征,央视有两句话还是比较有概括力的,‘愚园路繁华而不失厚重,浪漫而不失烟火’,我稍微改了一下,‘时尚而不失厚重,优雅而不失烟火’,因为一直形容愚园路像‘老绅士’。”

现代表达方式

成为城市发展的探索

但是,如何在保护老建筑、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充分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现代化?

常青院士讲了这样几个案例。

一是让·努维尔设计的里昂的歌剧院,设计师在原建筑上翻建,不是把房子拆了,而是在房子顶上加了一个拱顶,常青诙谐地说,这属于破坏文物,但这个建筑加了拱顶以后就适应今天的功能了,可以认为再生了。

二是巴黎老大楼的老街区,里面的新建筑和老建筑是交融在一起的,设计师把全新的元素融入到历史的环境里,这是需要严格控制的,但这种控制没有经过批判性的思考。常青说,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有一条线,不要越过这条线,否则很多创造性的设计实际上是难以落地的。

三是巴黎圣母院,巴黎美术学院今天建筑系的系馆在旁边完全是全新的,和老的东西共生,拼贴。

很多国外历史上的老建筑,哪怕只剩下废墟了,留着,和新做的建筑结合,就是普利兹克奖获奖的作品。还有科隆科伦巴的艺术博物馆,是教堂博物馆的教堂废墟,把废墟留下来再建造建筑。常青院士特别呼吁:“这些历史环境及地标建筑不仅是物质的使用和观览对象,最重要的是适应性再生更应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这样去看它,它的再生产催生了文化的驱动力,使街区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推动和驱动,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历史环境和里面的遗产及非遗产。建筑师不仅设计新建筑,建筑师同时也要为‘再生’贡献专业的禀赋、天赋、力量,应该是老建筑的‘修复师’‘翻建师’,是新旧共生的‘拼贴师’。”专家广征博引,“拼贴城市”的概念让大家耳目一新,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在上海看到新旧共生的,既有厚重历史文化传承又充满欣欣向荣现代感的城市更新作品。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说:“站在城市学科和规划事业发展的前沿,我们坚持举办SEA-Hi!论坛,就是希望‘开门做规划’倾听来自各行各业的前沿思考,也为上海打造一个汇聚社会智慧、助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创新型开放型的分享平台和公共政策孵化平台。”

杨颖/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