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自然爱好者,他制作出热搜“菇”“赏蝶”“果实手册”等一份份校园动植物指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赖炜/文、图、视频(除署名外)
树舌灵芝、热带紫褐裸伞、花脸香蘑……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准大四生吴宇杰通过整理不久前梅雨季节校园里蹿出的蘑菇照片,而完成了学校公众号的一个热搜“菇”认知专题,向大家介绍了校园里常见的蘑菇种类及外观,提醒同学们在学校不要随意采食蘑菇,以免中毒。
这并非他首次整理推出乡土物种相关的专题,作为一名喜欢自然摄影、绘画、纸艺以及记录物种的00后,他平时就喜欢观测和打卡一些生活中有趣的生物。之前他还在校园调研并结合自身了解推出了“赏蝶指南”“果实手册”等专题。在他的汇总下,同学们拥有了更多元的视角去亲近校园,而他也乐此不疲地分享着。
◇ 亲近自然,发现校园的更多B面 ◇
这次热搜“菇”专题的呈现并非只是一时的观测,而是吴宇杰此前三年在校园学习探索的积累。吴宇杰时常会把相机带在身上,上课途中或者是课余时间,他便拿着相机深入校园的树林湿地,有时甚至是晚上,戴上个头灯,便可以一个人游历校园的角角落落。他探访校园的每一片草坪、湿地和树林,只为发现那些栖息角落的小小生灵或者是新探出头的枝桠。
“这种鱼是长颌鲚,虽然之前因为野外种群数量减少被禁止商业性捕捞了,但其实在上海不少河道内都能见到它们洄游的身影,学校思源湖里这些可能是陆封型的湖鲚。”对于校园的动植物,吴宇杰总能讲得头头是道。
三年时间,他在校内进行了上百次物种踏查,从城市兽类、乡土植物、上海昆虫、大型真菌等方向切入,拍摄了数百种野生动植物,在校内发现千余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现在,他基本熟悉学校的大多数动植物,而他还在不断探索,他将这些日积月累观察思考的成果和图像分门别类记录在电脑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上经贸大生物库”,也对校园的生态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我们学校的绿化配置表面上很稀松平常,但实际上环境当中所承载的生物还是比较丰富的,而这些物种主要集中分布于校区的南侧。”
湿地区域是SUIBE校园内一处生机勃勃的绿洲,富饶而神秘,丰富多彩的生物种类使得这片区域成为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绿色宝地。他时常在这片湿地上观察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吴宇杰分享说:“在湿地上,静谧生长的古老水蕨静静诉说着生命的旋律。而难得一见的上海新纪录真菌是这片湿地的独特礼物。漫步在湿地中的貉在叶丛中游走。过境游憩的猛禽在天空中飞翔……”
在吴宇杰传递的视角里,校园不再只是几栋建筑物围起来的区域,而是一个时刻运作着的生态系统,更多校园“B面”走入大家的视野。当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图书馆后的树林里栖息着数种乡土兽类与众多林鸟;大雨过后,草坪上会有蘑菇悄然冒头,撑起一把把可爱的小伞;当你进入梦乡,夜晚的校园也并非空无一人的沉寂,相反有千万条生命在夜色中翻涌活跃。万物有灵,人间草木,校园的角落里这些生命和果实在顽强绽放生长,构成了另一番不同的校园光景,等着你的驻足发现。
吴宇杰还是校园官方公众号专题“冬藏!SUIBE向你递来收获的果实”和“一起来SUIBE赏蝶”的作者,里面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上经贸大常见的蝴蝶和果实。酷爱摄影的他,还用延时影像记录了校园樱花林第一株樱花的盛开,让大家亲眼见证春天的到来。通过图文视频和网络,他不断把校园里的自然生灵们以另一种形式带到大家眼前。
“希望各位在学习之余散心赏景,能留意更多校园的美好。”吴宇杰说。
受访者/图
◇ 辨草识木,热爱来源于探索 ◇
吴宇杰对动植物的兴趣源于幼时,小时候家长带他去花鸟市场,动植物的种子便在心里种下,而真正的入门是通过一次比赛。
小学时学校重视自然教育,开展了常见植物的识别比赛,发放了一本有关于上海常见园林绿化植物的图鉴,虽然现在看来参考书比较粗浅,但当时反反复复翻看,爱不释手,里面的植物在他眼里不再是无名的植株,而是充满魅力的画卷。由此他便开始了他的探索之路,非专业的爱好者想要走进这样一个庞杂丰富的领域是很困难的,他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与相关学者积极交流,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从小时候的图鉴读者到后来能成为自然相关工具书的编委,他花费了十余年。
从小学到大学,吴宇杰每个阶段侧重点也有点不一样,初中他偏向爬行类动物的探索,高中的话则转向了昆虫标本的制作工艺,然后到了大学里面又迷上了摄影,用画面定格并分门别类。在他的镜头下,植物在倔强生长,纹路清晰可见;动物破壳而出,昆虫羽化成蝶,他在和动植物的相处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这是我放松的方式,除了学习,我的娱乐时间基本都花在这上面。”
进入大学,吴宇杰还把他的宿舍改造成了研究动植物的“实验室”,在宿舍里观察拍摄,进一步深化对动植物的了解和认识。暑期里,他热衷去“刷山”,乘着夜幕的清凉,用镜头记录;他也花过几个月的时间饲养昆虫,并编写饲养笔记;他观察天台上的鸟迹,收集羽毛,分析猛禽的食谱。他还善于手工,在个人的公众号推出了大蚕蛾手作系列,分享他利用蚕丝制作胭脂棉和发簪等周边的过程。
不只是动植物本身,吴宇杰在深入研究生物的过程中对自然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和自我认识。他钻研传统工艺复刻“樟蚕肠线”,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最后才制成了一小捆来之不易的丝线。
受访者/图
◇ 不期而遇,探味造物的神奇 ◇
一次次的自然考察也让吴宇杰越来越明白自己所作所为的价值不仅是单纯的热爱,也是一份保护生态的责任。因此,他持续地强调亲近自然、观测动植物的注意事项,向大家科普科学正确的方式方法,例如,观鸟时保持安全距离、不打扰鸟类的正常活动,减少投喂流浪猫,给予它们合适的爱等。
吴宇杰的个人公众号叫做“咕的自然笔记”,“带你走近生活中平实却伟岸的自然,探味造物的神奇”,这是他为之的定位。他觉得,我们身边默默潜藏着的小生命,它们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意义和故事,等待去发掘、去了解。
其实,吴宇杰就读专业是旅游管理,他得心应手地将他对动植物的理解运用到专业中。在上经贸大会展与传播学院举办的“蝉鸣仲夏何莲生,邀君相伴赏校园”第八届旅游线路大赛上,他带领团队设计的“校园生态线路”获得了一等奖。
刚开始,小组并没有把自然点位作为核心的介绍,但比赛初审的时候,老师们对这个部分很感兴趣,后续小组就对这一部分做了加强处理,把自然点位的设计作为整个旅游路线设计中区别于其他队伍的一大特色。比赛结束后,吴宇杰小组还结合比赛内容制作了一些展板,向同学们介绍了校园湿地、草坪、步廊等地自然点位游览的注意事项和常见的小动物们,同时附带了二维码,扫码便能浏览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官方平台对这些动植物的详细介绍。
至于未来发展,吴宇杰坦言目前还没有打算将对动植物的研究进一步发展成自己的事业。“当爱好变成主业的时候,我无法确定在长期以它为工作的情况之下,我是否能够继续保持热爱。”吴宇杰希望他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是纯粹的,但他非常乐于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工作和视野中,他相信,将爱好和实践进行复合型领域交叉运用,也许会实践得更得心应手,迸发出更多的灵感创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赖炜/文、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