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摇滚学校》开演,激活沪上无数年轻人的摇滚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感觉屋顶都要被掀翻了!”这两天的前滩31演艺中心,不少孩子和家长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作为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摇滚系爆款力作,英文原版音乐剧《摇滚学校》暌违五年,再登上海舞台,台上炸裂的摇滚现场和台下热情难抑的观众交融呼应,共同点燃了一个属于摇滚精神和自由梦想的夏夜。
// 经典回归 //
百老汇爆款摇滚音乐剧《摇滚学校》根据知名同名喜剧电影改编,由创作了《剧院魅影》和《猫》的“音乐剧教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联合《唐顿庄园》的编剧朱利安•费列斯,以及2014年百老汇复排版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导演劳伦斯•康纳等金牌主创重磅打造。
《摇滚学校》讲述了一位落魄的摇滚明星杜威不得不为了赚外快进入一所知名小学冒充老师的故事。但是,杜威并不打算像寻常的老师一样,只教学生数学,而是想将这群孩子们打造成史上最酷的摇滚乐队!杜威的新乐队能否偷偷在父母和校长的眼皮子底下赢得乐队之战?又或者,杜威还是只能放弃梦想,面对现实?
音乐剧《摇滚学校》的名声大噪离不开韦伯的妙手改编,无论是第一次步入“校园”,还是该剧的铁杆粉丝,都能深刻感受到音乐在这部作品的灵魂地位。而音乐的戏剧性也恰恰是韦伯最为娴熟精到之处。在保留电影版同名主题曲的基础上,韦伯为音乐剧全新创作了12首作品,这些音乐紧随着情节变化,让观众在极具感染力的旋律和酣畅淋漓的表演间,体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觉醒成长。
5年前,该剧首度引进国内,即在全国刮起摇滚旋风,巡演7城,演出99场,掀起国内音乐剧市场观剧风潮。不少五年前观看过《摇滚学校》的观众将其喻为“可以给予你‘纯粹快乐’的‘精神食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舞台上12名个性迥异的小演员所迸发出的超乎想象的惊人能量。他们连唱带跳,吉他、贝斯、鼓、键盘等各种乐器手到擒来,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现场演奏,尽情摇滚。在一段段肆意流淌的音符与节奏间,演员和角色“合二为一”。他们展现的不只是剧情,还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梦想。
// 引发共鸣 //
这首作品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是因为它屡屡引发共鸣。诚如一位“校友”在现场留言板上写下的:“他们骨子里的激情是真的,对音乐的狂热是真的,孩子们冲破万难登台后眼里的光芒也是真的。”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寻自我的过程,为身处混沌中的人们照亮了前路——探寻音乐赋予的勇气,释放梦想和信仰的力量。
首演现场不乏穿着摇滚风或校园风的年轻观众,从衣着打扮开始,串联起与《摇滚学校》精神内核的联结。散场后的剧院前厅,也是人声鼎沸,原汁原味嗨翻百老汇的盛大舞台能量余韵绵长。年轻观众们纷纷表示:“这是忙碌一天后的心灵释放和精神救赎”“摇滚范儿的童声合唱仿佛让我看到了小时候那个满腔热忱的自己”“有力量,有欢笑,有感动”。沉浸在兴奋中的他们冲向现场的打卡装置,举起摇滚手势,留下了一张张不那么像成年人的、真性情的纪念照。
“没有哪部音乐剧比它更老少皆宜,”有媒体曾这样评价《摇滚学校》。这大概就是这所特殊的“学校”的魔力所在吧——用一群孩子和一个永远有着孩子般最赤诚内心的成年人的故事告诉你,青春没有年龄的界限,打破桎梏,追寻热爱,摇滚万岁,自由万岁。
7月19日晚,该剧正式在上海首演,并作为内地首站连续上演21场摇滚狂欢。除了演出,该剧还主动融入社会美育和文旅融合的城市节拍中。自今年5月起,《摇滚学校》出品方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全国运营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就陆续走进沪上11所大中小学。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戴筱莹表示,此次进校园首次将受众群体扩展至大学生,也是得益于该剧独特的气质,它深挖了时下年轻人面对梦想和现实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给予他们一个情绪释放的窗口和坚定心之所向的理由。
此外,书店分享会、公路商店快闪以及摇滚工作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接连落地,让摇滚精神回响在城市的角落,“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丰富城市文化供给,向世界亮出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