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通过正名,解除桎梏女孩的枷锁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一位江西女孩将自己的名字“招弟”改成了“初”,意味着一次决绝的切割,一次新生的正名,这才是真正属于她自己的名字。
名字通常是一个人的符号,但“招弟”这个名字却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曾经拥有庞大的群体。对于女性而言,这类名字不仅毫无美感,更是对女性的物化、工具化。
女孩的名字,成了父母的许愿池,而这个愿望,本身对女孩就是一种不公与伤害,从一出世就开始,甚至会伴随一生。时至今日,“招弟”依然成为一种现象困扰着数量可观的女性群体,证明旧时代男尊女卑思想的余孽仍未除尽。
作家黄佟佟曾说过,“中国女孩的成长史,太多利用,太少关爱。”许多女孩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懂事,而这些“话”“事”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公平的“条约”,为家里的男孩让路,被牺牲个人利益满足所谓家庭的需求。久而久之,女孩们容易被驯服成习惯于无原则的奉献,活成其他人的附庸。
“招弟”这样的名字,就像是一种精神的桎梏,被强行扣在女性身上。不仅是她们成长环境的缩影,也可能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影响未来的生活。在她们被取名“招弟”时,她们的母亲没有抗争,那么当她们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成为母亲时,是否有勇气和意识来改变这一切?还是任由旧观念、旧思想继续循环下去?
必须抗争,去击碎桎梏!女孩易初选择改名,就代表着新时代女性的一种抗争,勇于对长辈强加给自己的不公说“不”,勇于去驱散缠绕自身多年的阴影,勇于独立、自信地去面对生活。易初还将自己改名的经历传播开来,以此鼓励更多拥有类似名字的女孩勇敢地做出改变。因为改的不仅仅是名字,更是曾经被根植在脑海里的观念。至少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这里,要把这些旧时代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毫不犹豫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很多年前,人们很喜欢给自己养的猫狗起个“来福”“旺财”这样的彩头名,如今这类名字在都市的宠物圈也渐渐绝迹,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个性化的昵称。宠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名字,不单单只是人的符号,更是传承了人的情、意、志,蕴含了人的精、气、神,是一个人独立、个性的象征,是为自己而生活的标志。
父母长辈对孩子有命名权,但孩子自己也有更名权。自己的名字,不是别人的许愿池、工具箱,无关男女,都应该拒绝物化,给自己一个没有心结、唯有心仪的名字。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