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万人次参与,上财学子“千村调查”迈入3.0版本
2024-07-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调查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8万人次学生积极参与,这是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实践项目“千村调查”连续开展17年所带来的一组数据。今年,这一社会实践项目迈入了3.0版本的开局之年。记者了解到,这个暑期,上财学子继承了“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的核心理念,再次走入全国各地的乡村。

  追忆奋斗岁月,聆听三代人的守望故事  

在上财党委书记许涛率队下,今年“千村调查”首站来到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进行调研。

一个村子,如何从当年贫穷的小山村变身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带着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来到了位于银窝沟乡的银里村。这个村子主要从事马铃薯种植业,2019年完成了整村贫困人口脱贫,如今一跃成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从贫困村到示范村,骄人成绩的背后是银里村内外无数人的汗水和心血。

“经过入户的深入调研,我才直观地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从单一种植土豆,到不断创新、尝试种植药材,走向致富的每一步也是创造、奋斗的每一步。”作为第一次参加千村调查的大一新生,刘畅同学感触颇多。

在河北省的最北端,一抹翠绿如翡翠般镶嵌于大地之上,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塞罕坝,“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一座“绿色长城”。

矗立在大家眼前的望海楼,已是历经岁月洗礼的第三代瞭望塔,它见证了塞罕坝人不屈不挠的守望。讲解员告诉大家,瞭望员的工作需要做到24小时不离岗,面对冬天零下四十余摄氏度的气温,他们的工作尤为艰苦。

刘军与王娟夫妇作为塞罕坝的第三代瞭望员,亲口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们的日常工作。这也触动了张宜婷同学的心弦:“跟随总书记的足迹,我们踏入了月亮湾望海楼,聆听了护林人的动人故事。十六年如一日的勤勉,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无畏,尤其是王娟阿姨那句‘守护林场安全高于一切’,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勇担时代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尚海纪念林,林声涛涛中回响着王尚海书记的感人事迹。作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第一任党委书记,他以身作则,带领家人及全体职工,在艰苦环境中披荆斩棘,最终实现了从荒漠到绿洲的壮丽转变。王尚海逝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成为永恒的守望。同学们一一排队献花,向这位前辈致以最高的敬意。

  见证蜕变,感悟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塞罕坝展览馆内,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塞罕坝”,这个蒙汉合璧的名字,寓意着“美丽的高岭”。馆内的一副对联引人深思,上联“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下联“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横批“乐在其中”,道尽了塞罕坝人乐观坚韧、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上都是沙,百里不见树”的环境下,他们不畏严寒困苦,创造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使曾经的不毛之地,成为了河的源头、花的世界、云的故乡、林的海洋、鸟兽的天堂。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授予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正迈向二次创业的征程,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指引,计划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续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上财师生正是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探寻历史脉络,汲取前行力量。

2023级学生郭艺深有感触地说:“参观完塞罕坝展览馆,我深受触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比前辈们的艰苦奋斗,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中,为祖国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书写好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回城的路上,许涛寄语青年学子:“年轻人,特别是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学习‘塞罕坝精神’,心怀感恩,勇于奉献。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的过程不仅是对外界的探索,更是自我成长的历程。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