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人之下》:“从不毁IP”的乌尔善,给年轻人的一场视效狂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暑期档杀入一支生力军!由《封神三部曲》导演乌尔善执导的奇幻动作巨制《异人之下》,7月26日正式登录全国影院,成为他献给年轻人的一场视效狂欢。近日该片也在上海举办了路演,揭秘了“中国异能世界”的诞生。
这部电影根据知名国漫改编。尽管改编历来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尤其是真人化演绎,更是众口难调,不过乌尔善的改编收获了“从不毁IP”的极高赞誉。除了“炫酷”“燃爽”,“新颖”“好玩”也是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的第一印象。尤其是由真人摹片动画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的回忆片段,令很多观众眼前一亮,“原来真的有所谓的2.5次元”,“感受到了乌导对漫画满满的爱”。
乌尔善导演也从类型化创作、科学化管理、新人演员培养,以及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介绍了影片在工业化上的探索之处,其中新技术的应用体现在真人摹片动画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上。乌尔善也现场“揭秘”了这一技术,它在让一段影像从“三次元”过渡到“二次元”的漫画风格时,克服了长镜头下的人脸闪动与画面不稳定的情况,保证了各种角度下人物的面部状态、表演细节都能始终如一,既不让演员表演时的细腻情感有所流失,又展现出了绘画风格的视觉张力。听完乌尔善的介绍,有观众感叹这是“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次元壁”。
联合导演夏鹏则分享了剧组精细严谨的拍摄流程,这也是业内观众口中的“堪称电影工业化的操作范本”。在电影《异人之下》片场,每一场戏都要在前期做好充足准备,“有一些复杂的镜头甚至提前半年就开始筹备”。比如一场动作戏背后,其实包含了演员训练、动作设计、手绘分镜、制作动画预览及拍摄动作组小样、演员针对性训练和实拍完成足足六大环节,期间涉及到多个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与配合。这种规范化的工作方法下,演员能直观感受到自己最终要完成一个什么样风格的电影,提前了解这些戏份呈现出来会是什么效果,以此更加精确地去进行表演。
看完电影后,“异人团”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同样俘获了很多观众的心。但在这背后,离不开演员们在“异人训练营”中长时间的苦训和对角色的钻研。电影中,张楚岚(胡先煦 饰)总是在“花式挨打”,甚至成了胡先煦口中的“异人界必打景点”。对此,胡先煦分享到,自己在训练营中不仅要学武术,甚至还要专门训练“怎么挨打”。虽然张楚岚的“狼狈”带给了观众很多笑点,但大家对于演员胡先煦的“心疼”还是溢于言表。一位观众在现场“贴心”地送上了一沓“消痛贴膏”,令全场笑声连连。
年轻演员李宛妲、邬家楷也分享了各自在角色上的探索之路。冯宝宝(李宛妲 饰)是一个从上个世纪活到现在的神秘“少女”。关于自己的身世,她只能写下自己的名字。所以李宛妲在写人物小传之余,也特意用冯宝宝的口吻写下了长长的日记。“试着用宝宝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用繁体字书写”,通过这些举动,李宛妲让自己更接近宝宝的心态。而片中一生都在牵挂、守护着冯宝宝的徐翔(陈彼得 饰)也令很多观众印象深刻。而这段回忆时响起的插曲《黄杨扁担》更是成了很多人口中的“催泪神曲”“黄杨一响,泪腺失控”。而这一次陈彼得也和李宛妲在戏外再一次清唱起这首歌,李宛妲空灵的川音与陈彼得沧桑沙哑的吟唱甫一相遇,很多观众顿时哽咽,全场陷入了“寂静时刻”。那一刻,只有心跳和感动。
除了年轻的演员们贡献了令人惊艳的表演,冯绍峰、乔振宇等被大众熟知的实力演员此次也着实带来了不少惊喜与突破。作为上海人的冯绍峰回到家乡分外激动,而他在片中的上海话更是让在场观众印象深刻,“每说一句,现场就集体笑一次”。演员们真正做到了“新面孔有惊喜、老面孔有反差”,主打一个“从没见过”,也让它在暑期档竞争力满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