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千名选手AI大比拼,赋能少年科创梦想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从跟随指令、轻盈飞行的无人机,到听话绕圈、完成多项任务的机械车,比赛场馆里,各位青少年选手大显身手,在酣畅淋漓的比赛里相互比拼。科创无界,智慧未来。7月27日,中国·上海第七届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暨全国邀请赛首场决赛在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举行。AI创新应用、AI无人机、AI创无界,近1200名参赛学生和队伍在当天参与线下首场总决赛。三大赛道,8个子项目,精彩纷呈,点亮青少年创新、创造梦。同时,其余赛道的总决赛也将于近期举行。
比赛如火如荼,青少年联接智能未来
图书馆1楼,AI创无界-智慧城市比赛正热火朝天。小小机械车在方板上循环绕圈,亟待完成选手们的重重指令。在方板上的物流管家板块上,机械车需将积木推至正确位置;超级工厂板块,则需投掷沙包入指定位置的筐碗之中;通行守护板块,机械车小心绕行,不可撞到障碍物……周围的选手们紧盯机械车,严阵以待。“比赛之前,我们合作做好了程序编程,再把数据导入到电脑里。”八年级的组合选手朱艺雯和王雅涵揭晓机械车乖巧运转背后的神秘“魔术”。
编程技术、远程操纵,比赛科技含金量十足。“我是自主飞行挑战赛,比赛需要绕场子一圈,再完成两个项目。”11岁的柳欣言参与的是AI无人机比赛,她指着赛场说道。那些嗡嗡飞行,绕过障碍物的无人机,也有属于她的一架。操纵无人机可不简单,事先需要编程编好,再在现场进行操纵。AI无人机赛道负责人张华介绍,AI无人机比赛通过设置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飞行任务,参赛选手使用第一视角远程操控或编写程序控制无人机,集成航空、机械设计、电子工程、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这次比赛有些选手还用上了AR技术。AR技术可以规定无人机的航线飞行,还能利用视觉定位的技术,提升无人机飞行的准度和效率。”
智能理念先行,延伸科创未来。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比赛的小选手们还积极展现自己的科技理念。在AI创新应用的比赛现场,10岁的眭荌宁和他的队伍展示了他们的服务车方案ppt,他们希望利用代码控制服务车,帮助生活中腿脚不便的人士更方便取物。这是一次理念先行的尝试,更是对AI未来人们如何更方便生活的人文考虑。领队黄振告诉记者,孩子们是思考生活中面临困难的相关人士,在讨论之下有了该如何帮助他们的想法。“创新应用赛道的魅力在于其无限的创造力和可能性。对于青少年来说,探索AI世界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AI创新应用赛道负责人曹定宇说。
切磋考验应变能力,赛事届届焕发新活力
比赛策略、应变能力,是此次比赛对学生们的隐形要求。“一个小时的考试,我们对学生的现场反应要求其实比较复杂,需要学生练得很实在。”AI无人机赛道裁判金钊说。同样,在不限器材的AI创无界赛道比赛现场,选手们的多样化方案向裁判们展示着自主研发能力,由于不受限,现场的突发情况亦考验选手们的能力。AI创无界赛道负责人朱艺表示,AI创无界比赛采取的是随机联队模式,每一轮的队友都不同,需要和不同的队伍商讨战略合作模式,探究对方的优势和劣势。四年级的小选手吴盛超在比赛前就和队友分配任务,联手、策略、相互配合:“我找到队友,和他讲好策略再去比,他去套金刚圈,我主做推玩具进平台。”一局比赛1分30秒,裁判计时,比赛结束,两人积分最终达到210分。
自2018年起,上海团市委联合市经信委、市科委、市教委作为指导单位,青年报社和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连续六年共同主办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和相关活动。六届大赛,一届更比一届焕发新活力。据AI无人机赛道负责人张华介绍,从传统的无人机竞速赛,到无人机自主飞行赛,再至今年第七届增加无人机物流搬运赛,生活中的智能应用和赛事在不断结合,使得赛事更加落地、实操。“今年参加人数又增加了很多,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队伍规模发展到了1500多支。”热爱科创队伍的青少年队伍不断增加,亦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青少年间的普及。
谈到本届大赛,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执行校长郑腾飞表示:“游戏和竞技是适应孩子们天性的学习方式,而大赛以最贴近他们天性的方式帮助他们亲近技术、应用技术。”作为协办单位,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也致力于落实科学素养培育,随处能感到到科创教育的浓厚氛围。
在精彩的比赛背后,也离不开志愿服务团队的默默奉献。本次大赛的志愿者由青浦区团委协助统筹安排,主要由“扬帆来青”项目的90名大学生组成,志愿者们前期通过多次线上与线下的培训,深入了解了工作内容和秩序,以专业的态度和高效的工作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赛事评奖板块中唯一的青少年品牌赛事,青少年AI大赛以上海为中心,多方协同,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眼下,第七届中国·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如火如荼进行中,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科普工作全方位、广领域开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