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PK心肺复苏,上海这个竞赛比拼“震才实学”
2024-07-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崇明中学高一的黄文俊同学,从初中时就开始训练心肺复苏,平时,他十分关注新闻,知道这项技能可以夺回宝贵的生命。“我的心肺复苏技能是在学校里学的,我的爸爸妈妈有时会在码头一线工作,也会心肺复苏,他们是在单位里学的。”黄文俊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今天举行的第23届上海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颁奖典礼暨“震才实学”上海市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成果展上,黄文俊和同学们代表崇明中学获得冠军。

主题为“防震减灾 你我同行”的本次竞赛由市地震局、市教委、市应急管理局共同举办。自今年5月12日开赛以来,得到了近600多所中学、5.5万多名中学生的广泛参与。

通过“校园普及赛”“市级总决赛”两项赛程和“震才实学”上海市青少年防震减灾成果展示活动,考验青少年群体防震减灾知识和震时避险技能的掌握水平,也为青少年群体展示防震减灾素养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今天的比赛现场,展示了初中组和高中组自救互救技能的现场比拼,专家评审即时打分,决出了本次竞赛的最终奖项。

遇到地震时,一块简单的三角巾,就能够在紧急时刻发挥出巨大作用——为伤者包扎。同学们经过多次认真训练后,把看似普通的包扎演绎得十分精彩,比赛现场由红十字会救护师现场打分。中学生比拼心肺复苏技能时,大家跪在地上,动作有板有眼,十分到位,获得评委的高度评价。

同学们搭建的“震不倒的房子”究竟是什么模样?模型的设计与搭建过程中又藏了哪些秘密?

高中组模型搭建项目的比拼近日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顺利完成,9支参赛队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6个小时内,利用桐木作为主体材料制作建筑结构模型,并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振动台实验室上进行抗震测试。评委们综合考虑模型的重量、造型及测试结果,评定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参赛队获得最高分,上海市洋泾中学参赛队获评“最佳结构创意奖”。

地球整过容吗?听上去有些枯燥的板块运动被同学们用玄幻的神话故事来演绎。此前,初中组科普剧表演决赛在市地震局融媒体中心进行。9组选手通过脑洞大开、跌宕起伏的精彩剧情,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个性表演,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防震减灾科普剧逐一亮相。评委们从科学内容、剧情设计、表演技巧、服装道具等方面对各支参赛队进行了综合评分,最终上海市民办新北郊初级中学参赛队一举夺魁,上海市傅雷中学参赛队获得“最佳剧情奖”。

“自1988年第一届比赛开赛以来,我们的上海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6年23届,辐射申城百所中学,惠及数百万名师生和家庭,不断为上海青少年增强忧患意识,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平台。”上海市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乃其介绍说,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地震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课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学习震时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全方位为社会各界关注防震减灾营造浓厚氛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