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在暑假来到乡村开展实践
2024-08-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当上海交通大学“情系新疆·践行使命”实践团正在新疆墨玉县乌尔其乡巴扎博依小学开展送教下乡实践活动,此时,一群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青年学子正深入秦岭秘境——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朱家湾村,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注入青春力量。而上海师范大学的3支团队不约而同选择公益直播形式,为走访的乡村直播带货,掀起大学生网络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热潮。当大学生利用暑假实践来到乡村,新的思路与活力也伴随而来。

◆ 上海交通大学 ◆

  赴新疆开展送教下乡  

7月30日-8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情系新疆·践行使命”实践团正在新疆墨玉县乌尔其乡巴扎博依小学开展送教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与学校教师一起为学生们带来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点读、普通话朗诵、中国历史典故、唐诗宋词鉴赏、传统手工、书法绘画、体操舞蹈等丰富的活动,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暑假。

实践团指导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张北表示,实践团已连续多年来到新疆基层开展送教下乡、入户走访、座谈调研等实践活动。同学们用实际行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基础教育发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团成员、大二学生乃比江·买买提艾沙出生在新疆和田,此次与实践团一起返回家乡,在巴扎布依小学教学生们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说好普通话。

“在教室中上课的时候,我看着讲台下的弟弟妹妹们,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的自己,心里怀着对知识的渴望。曾经这片土地上的人帮助我走出沙漠,现在我也想回来让更多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

乃比江初中就读于克拉玛依第三中学内初班,15岁时走出新疆。2023年通过高考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学习行政管理专业。他表示,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帮助当地孩子们认识到讲好普通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

其间,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也在该小学挂牌,希望能继续携手将推普送教的实践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 上海师范大学 

  携手共绘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累计5万多点赞量,没想到我们第一次直播就超出预想!”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香樟缘”志愿服务团队的关博文同学开心地说。暑假以来,上海师范大学组成了多支“三下乡”团队,前往全国各地开展乡村调研。其中,有3个团队不约而同选择公益直播形式,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展助农推介活动。

前往江西宜春罗城镇的“香樟缘”志愿服务团队是一支由商科专业学生组成的志愿团队,自2015年以来便致力于远程线上支教。暑假里,团队通过与罗城扎粉非遗技艺传承人周志辉的深度访谈后,萌生了带货的想法。

同学们认真准备筹划,用两天时间探讨特色农副产品的宣传文案、设计农副产品宣传海报、规划直播活动流程,并对当地品牌运营中心直播间进行了创新改造。“直播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紧张,还时不时‘卡壳’。但是直播评论区的同学和观众一直在鼓励我们,慢慢地,我们越说越顺,从江西万载罗城风土人情的介绍,到对罗城扎粉原料展示、非遗技艺讲解,让我真正过了一把主播瘾!”关博文同学兴奋地说。

借助学校“团在上师大”抖音直播平台,团队最终完成了时长2小时,包含农副产品介绍、非遗技艺推广、文旅科普、嘉宾采访、试做试吃等13个环节的直播活动。

和“香樟缘”团队“直播带货”不同,上海师大信机学院“三下乡”实践团来到网红地阿勒泰,他们更像是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田间地头的美丽乡村”的生活体验。“阿勒泰现在很火,但是大家知道的只是这里的美景。如果通过直播让大家多多了解阿勒泰的特色产品,也许就能给这里带来新的商机。”带着美好愿望,同学们走进当地一位农民家中。

团队成员去到田间地头采摘纯天然的黑加仑、豆角等农作物,并向直播间观众宣传当地粒大饱满的紫皮大蒜,丰沛水灵的黄瓜,汁水鲜甜的西瓜。在直播第二站,大家还将当地手工制作的传统滑雪装备的制作工艺及材质、穿戴及使用方式,带给网络上的朋友们。

“逐梦云滇支教队”此行带着更为明确的教育目的。由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生组成的“三下乡”实践团和当地小朋友们进行了15天的深度交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带到了当地。一场以“探秘墨江——紫米映乡情,文旅促振兴”为主题的直播,让更多人感受到墨江的魅力,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及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携手村民共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青春力量赋能数字化乡村旅游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智旅朱家湾小分队”正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朱家湾村,他们深入秦岭秘境,希望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团队了解到,朱家湾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日益红火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品牌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强、农家乐、民宿管理不统一、数字化旅游服务不成熟、流量引入不足等。

“数字化进程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队长陈雅欣介绍,为此,调研团队与当地村民、民宿经营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团队通过网上发放问卷并汇总分析发现,从游客视角来看,提升游客体验是关键,乡村旅游数字化很有潜力。如,游客对乡村旅游小程序的期望包括景点介绍、路线规划、预订服务、互动体验等功能。数据显示,62.36%的游客希望小程序提供景点介绍,56.46%的游客希望提供路线规划,从而避免旅游高峰期带来的体验感下降。从民宿和农家乐运营者视角来看,希望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

就此,团队提出了多项建议,助力朱家湾村乡村旅游发展。他们建议,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例如运营文旅公众号,打造特色IP,开发文创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此外,他们还建议规范民宿管理,降低运营成本,例如统一采购餐饮原料,建立布草洗涤公司,提升民宿服务质量。团队还建议开发数字化旅游服务系统,提升游客体验和政府管理效率。此外,他们还建议引进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消费项目,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他们为家乡发展付出的努力。这次经历让我们更加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青春在广袤的乡村大地绽放光彩。”陈雅欣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