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蟾蜍岛”变“金蟾岛”,中医青年“药农结合”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蟾蜍也能制药,为村民致富增收,课本上的知识终于照进了现实!”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农结合育‘金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许良豫激动地说。这个暑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4+5”本博贯通创新班组成的“药农结合育‘金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崇明岛探索中医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径,用专业所学绘写乡村振兴新答卷,在推进上海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品牌化中贡献青春力量。
◆ 科技赋能蟾养有道 ◆
“中药蟾酥是麝香保心丸、六神丸等多种中成药的原料,取自蟾蜍体内,但由于蟾蜍作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物种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蟾酥资源稀缺,价格连年上涨。”实践团队成员、2023级中药学创新班张凌月说道。
产业需求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动力,为深入了解蟾蜍产业发展情况,实践团队前往崇明横沙岛上海金蟾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开展调研。公司总经理李冬与金蟾养殖基地负责人李明亮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起整个横沙南菁金蟾园:“横沙岛原来有个名字,叫蟾蜍岛,而现在,我们想增加一个新名字,金蟾岛。蟾蜍和蟾酥,这些道地的药材会成为我们乡村振兴的一个闪亮的名片!”
饲料投喂
占地百余亩的蟾蜍养殖基地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养殖区,大大小小近千只蟾蜍在人工模拟的野生环境中进食、活动和休息。在青少年科普基地中,微型自然环境模拟展区以鲜活而直观的方式,展示了蟾蜍自蝌蚪形态变态成体上岸的全过程。在金蟾繁殖孵化大棚内,现代科技与自然生态的融合,科技赋能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公司方面通过不断引入生态养蟾的智能测控系统,用于监测水质与溶解氧,又为种蟾的繁衍与成长保驾护航,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为了提高蟾蜍的产量,基地还搭建大棚模拟野生环境,围网预防天敌,自主研发带震动功能的喂食台利于蟾蜍进食,实现规模化养殖。
◆ 技艺传承科学并进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团前期对蟾酥产量、基地发展等情况进行线下调研,在养殖基地负责人李明亮的教学下,在交流当地农户所急所盼、所需所求后,同学们将调研结果应用于实践,使用余氯试剂盒,对基地内的水源进行细致的余氯含量检测。
在学习并应用蟾蜍注射与刮浆法提取蟾酥,大家使用特定孔径的铜筛过滤采集到的蟾蜍浆液,去除杂质,并干燥成蟾酥,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更深刻理解蟾酥这一珍贵中药材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刮浆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着力于通过技术帮扶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蟾蜍养殖提供了两种新技术:蟾蜍动态投喂技术与蟾酥鲜浆快速检测技术,进一步处理蟾蜍由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人工喂养问题,提升蟾蜍成活率、提高蟾酥鲜浆的检测效率,为考察一年中何时采浆、多次采浆等过程提供极大便利。未来,实践团队将不断跟进新技术的使用情况,促进蟾蜍数量亩产和蟾酥产量的提高,编制中药材与特种养殖融合指南,为中医药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架起桥梁。
蟾酥制作
上海中医药大学介绍,通过暑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亲历养殖加工全过程,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通过下田间实地走访、进企业理论宣讲等形式,为当地蟾酥企业提供了技术帮扶和理论支持,也为上好大思政课做好实践教学。
除此之外,实践团还走进爱心暑托班课堂,化身“科普宣讲员”,助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结合实践成果为小朋友们讲授中医药小故事,揭示“宝藏蟾酥”药用发现的由来。
张凌月说:“在横沙岛的药农结合实践中,我们亲眼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从蟾蜍养殖的科技创新中,深刻领悟到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激发我们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横沙岛的经济锦上添花。”2023级中药学创新班许良豫也因此意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