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与美影厂联合出品,4D动画片《象之童话》9月上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还记得2021年轰动全球的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吗?这一事件不仅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也让亚洲象保护进入了大众视野。在第十三个世界大象日来临之际,上海科技馆也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二度联合出品,推出了以真实的亚洲象救助为原型的动画影片《象之童话》。8月10日晚,这部全新的4D动画片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四维影院点映。
※ 动画片中的故事都有原型 ※
《象之童话》是一部以亚洲象及国际生物多样性为题材的科学童话,讲述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一个小男孩与一头小象的雨林冒险。
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非小象“毛毛”莫属。这个角色的灵感来源于真实的救助象“龙龙”。2021年7月,两个月大的龙龙因左前足受伤被象群遗弃。在影片中,毛毛则是在摔倒时左后腿被藤蔓缠绕。在危急时刻,小男孩昊昊对毛毛的帮助和陪伴,致敬了当时救助团队对龙龙的耐心救援。
科学顾问、中国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大象医生保明伟表示:“影片在毛发、皮肤褶皱、脚趾‘前五后四’的细节上非常逼真。小象行走时的‘顺拐’、无声步伐,以及用次声波远程感应、喜欢玩水塘的特点都得到了准确表现。”如今,龙龙的胎毛快要脱尽,而影片则将这一阶段永久地保留下来,特别有意义。
小象与男孩相遇的关键场景“大象食堂”,其原型就是西双版纳勐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坪站凉水箐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影片的专家顾问、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一直致力于“大象食堂”的建设和改善人象关系。他表示,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的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大象需要更多的栖息地和食源地,可能因此走出森林,引发人象冲突。
影片中小男孩昊昊的父亲是一名护林员。现实中,关坪站的护林员们每天穿梭在雨林中,保护着动植物资源。影片中,父亲接到电话因为象群聚集国道需要紧急疏散人群,这一情节真实还原了护林员的日常工作。陈飞强调,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建设并不是要将人和大象物理隔离,而是通过监测和预警,避免人象冲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影片中,昊昊在“大象食堂”执行的“科研任务”——环境DNA采样,也有现实原型。中科院昆明所研发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结合“城市多样性”公民科学项目,让五六岁的孩子也能完成环境DNA的采集。影片片尾展示了这一任务的真实采样过程,源于一名六岁女孩的实拍素材。
※ 将科学写进童话共创科普作品 ※
亚洲象被誉为“雨林工程师”。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影片逼真再现了热带雨林中的典型生物,如凤蝶兰、叠鞘石斛、兰花螳螂、太阳鸟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雨林之中。还应用了玻璃板油画动画的制作手段,以细腻的手绘笔触、五彩斑斓的浪漫色调喻示雨林本来的模样“五彩雨林”,从而回应了本片的重要主题“生物多样性”。
影片的文学顾问、知名编剧薛白表示,影片以西双版纳瑰丽多样的动植物王国为背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同时又打开想象力之门,将科学知识顺滑地展现,是一个通过梦境将童话照进现实的奇趣作品。
《象之童话》是上海科技馆和上美影合作的第二个动画项目。双方共同出品的第一部4D科幻动画片《荧火》讲述了中国航天员历经艰险、互相扶持,寻找火星生命的故事。《荧火》先后获得2022年上海市“银鸽奖”优胜奖、第二届科幻星球奖最佳科幻启迪作品优胜奖、第十八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最佳微电影一等奖等,成为国内科普场馆第一部兼具科学和艺术性的原创火星题材科幻电影。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科学童话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引导他们充满好奇和向往地去了解世界。一部好的科学童话影片让儿童和青少年轻松地找到兴趣点,主动地去寻找与它相关的一切答案。科普场馆是进行科学启蒙的一个触点,需要更多《象之童话》这样的科学童话作品,让进入科学的方式有趣梦幻。
《象之童话》项目启动于2022年,影片制作历时20个月,主创团队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前期调研和策划工作。据悉,该影片预计今年9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上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