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奋进者|辞职回崇明创业,“新农人”陆慧慧:很骄傲我是个农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30岁时,陆慧慧做了一个让周围人都大吃一惊的选择,放弃了在上海市区的稳定工作,回到崇明创业。14年过去,如今,这位绿华镇人大代表、绿华镇卜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桔苑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已经成为绿华镇农旅产业的带头人,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最美崇明人的荣誉称号。她说自己做过的最正确的事,就是选择了回乡建设这条路。
◇ 虽然一时冲动,回乡创业从未后悔 ◇
2009年10月31日,上海长江隧桥正式通车。这个大事件,改变了陆慧慧的人生轨迹。
2010年,她辞去了上海亚通股份有限公司客运主任的工作,那是她在亚通公司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每个月拿着5000多元的工资,生活稳定。突然做出辞职的决定,连父母都不支持。“我母亲是坚决反对的,说我小姑娘脑子怎么想的,好好的城里工作不做,跑回来当农民。”陆慧慧笑着说,现在想来自己当时确实有些冲动,几乎把后路切断了。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大桥开通后,崇明的游客肯定会越来越多。”陆慧慧在原单位时,就考取了导游证,兼职做公司下属旅行社的导游。开通的第一天,她带团来到了西沙湿地,却发现大巴无法开到景区,不得不在距离景区两公里的地方停车。临近中午,找个地方吃饭都犯难。“当时绿华地区餐饮产业少之又少,游客又爆满,我最后只能托朋友在南门县城找了一处用餐点。”
这让陆慧慧嗅到了商机。“崇明确实是上海的后花园,这里的文旅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这些崇明人更是可以有所作为。”辞职后的她,在老家绿华镇绿港村改建了原有的老屋,利用父母给她的2亩地,种植了新鲜的绿色蔬菜,以现采现做的方式,经营起一家以崇明农家菜为主打的农家乐。2010年9月,“桔香园”农家乐正式开业。
“一条路,你不往前走,怎么知道是不对的呢。”如今,陆慧慧觉得自己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这个一时冲动下做出的决定,让她回到了家乡,在这片土地上建设事业。
◇ 时代赋予机遇,创业路上不断学习 ◇
“原先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时代变化非常快,再香的酒也需要你多去宣传。”陆慧慧说,崇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给很多人带来了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她的创业路,就是不断求变,不断学习的过程。
从最初传统的农家乐,到结合绿华镇柑桔之乡的特色,在2012年成立桔苑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种植柑桔,陆慧慧开始了农家乐和农产品“两条腿走路”的探索模式,将上海人请进岛,享受休闲农业乐趣,也将崇明绿色农产品送出岛。她承包的农田也从2亩扩大到了几百亩。桔香园从提供简单的农家乐,升级为可住宿、可采摘、可进行乡野拓展活动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地。
2015年前后,崇明推进市区农产品专营店建设,借助这个机会,在崇明妇联的牵头下,陆慧慧和其他姐妹在杨浦区陆续开了13家崇明姐妹农产品直营店,以组团的方式向外推销崇明地产农产品。“刚开始的销售成绩很好,业绩高的店单天营业额可以超过2万元。”陆慧慧告诉记者,“但随着盒马、叮咚等线上新零售平台的出现,我们的线下门店逐渐失去了人气。”2019年,最后一家直营店闭店,这不免对她的农产品销售造成一定影响。
她没有气馁,将目光转向“朋友圈”和直播平台。“通过朋友圈,我可以向几千个人‘打广告’,只有做出口碑,一条夸赞的朋友圈又可以让更多人看见。”每天的业务量再次增多。如今,“网上配送到个体客户”成了陆慧慧新的业务增长点,她的微信通讯录里足足有9402个人,这都是她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人气。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她与结对的女科技工作者骨干一起下农田,学习种植、栽培技术,听取村民意见建议。“我这样的人可能需要不断保持学习状态。”今年起,她又开始参加短视频应用培训班,从携程、小红书到抖音、微信视频号,“我觉得都来不及学。”
◇ 为家乡做点事很幸福,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 ◇
10多年前,家乡是一张白纸,10多年后,已徐徐展开画卷。“我学历不高,家庭背景也一般,但是选择了这件事,坚持一路走下去,这张画卷上的所有画就与我有关。”陆慧慧说。
2024年,在陆慧慧与绿园村驻村书记的努力下,上海卜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与绿园村党总支签署了《“园·缘”爱心助农项目结对共建协议》,打造“园·缘”爱心助农项目,探索“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已先后赴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街道等地开展10余场线下农产品地推活动。双方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各自资源、共谋乡村发展之路,探索多种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对党和政府感恩,对社会奉献,对广大人民的回报是民营企业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企业主的历史责任。”陆慧慧说。她的公司常年吸收十余名女性富余劳动力,为她们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并帮助周边农户销售农产品,带动他们增收致富。
守着一方净土,为家乡建设出点力,陆慧慧觉得很幸福。“不光是我在为家乡做事,家乡也在帮助我成长。”陆慧慧说,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第一节课教的口号就是“我是农民我骄傲”。“起初喊着有些害羞,但慢慢的我真的很骄傲我是个农民。”
更让陆慧慧高兴的是,受到她的影响,儿子也选择成为了一名新农人。她的儿子大学学的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如今留在了崇明工作。“这完全是他自己的想法,我也支持。”陆慧慧说,这10年,她见证了家乡的变化,“崇明岛的发展,需要年轻人回来壮大我们这支建设队伍,我们缺少的不是人,而是缺少年轻人。”她也希望,能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