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这个老小区不仅有秘境花园,还有自己的议事厅
2024-08-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别以为老小区只配拥有最基础的设施。长海路街道国和路611弄小区是建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售后公房小区,但这样的小区,竟然有秘境花园,还有“齐心斋”睦邻议事厅。

记者了解到,打造这样的亲民设施,源于背后有一支青年小巷总理队伍。

  ◇  这里有秘境花园,还有议事厅  ◇  

在国一居委会的对面,有一个秘境花园,这里是居委开展活动时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也是暑期孩子们爱去的地方。

花园很小,它的前身是一块废弃的空地。当时居委采取了资源整合的方式打造“一园”。面对杂草丛生、蚊虫肆虐的废弃绿地,居民区党总支多次召开居民征询会,听取居民意见,并且邀请社区规划师和小区中绿植养护达人一起出谋划策,其中甚至还有住在小区里的同济设计学院的老师、教授等共同参与花园选址、布局和方案设计,成功将小区内废弃多年的绿地打造成“秘境花园”。

“我在小区住了20多年,竟然从未发现这块空地。”从2000年就居住在国和路611弄小区的青年小巷总理、国一居委主任钱学渊告诉记者,花园建成后,主要的受益者是社区里的孩子们。

秘境花园不大,只有约50平米,趁着暑期,第三方公益机构的老师带着社区的孩子们在花园里种下种子,深埋下去。还采取了认领制,孩子们有空了去打理。

“这个花园靠近西边,恰好处于太阳直晒的地方。酷暑天,花花草草很容易被晒死。”在钱学渊看来,秘境花园的维护成本也很高,为了防止花草一个不注意就被晒死。如果孩子们没空,居委干部就会负责浇水。还会请物业绿化工帮忙修整一下杂草。

除了秘境花园外,在居民和居委会的共商共议下,这个老小区还绘出了“一厅”,组建了“大拇指”宣导队,制定了道德评议会、文明“红”“黑”榜等一个又一个居民自治机制。为了让关心小区事务的居民能够拥有自己的议事平台和场地,国一居民区联合业委会共同出资,以社区闲置公共空间为载体,以社区多元主体参与为切入点,打造出“齐心斋”睦邻议事厅。

钱学渊介绍说,“齐心斋”睦邻议事厅就好比居民们身边的“会所”,居民可以在那里看报、下棋、议事。还可以看看最新贴出的红黑榜。“我们会将志愿者把楼道堆物清理、有居民捡到遗失物品等事迹张贴在红榜。但倘若有居民遛狗没有拾取粪便。我们也会晒出背影记录在黑榜上。大家住在老小区,只要看到狗就知道是哪一户居民。我们也会打招呼让对方文明养宠。这样的榜单让社区治理更规范了。”

  ◇  解决积水老大难问题,开设共享充电桩  ◇  

曾经是报关员的85后小巷总理钱学渊在进入社区前,从来不知道原来社区这些事并不好处理。

记者联系上钱学渊时,他在调解居民矛盾,下午时分他又奔波在外处理敲章的流程事宜。

谈及今年为小区做的那些事,钱学渊不禁有些激动。“以前一到汛期,我们小区就会发生内涝,最高的积水都到膝盖了,居民又是打12345热线又是投诉,这件事一度长时间无法解决。后来,我们做了相关的问卷调研,收集信息,集中讨论,邀请人大代表提建议。和街道反映后,得知市里正好有积水点改造项目。今年改造完毕后,今年上海暴雨季我们小区没有积水。”

原来,这个要归功于长海路街道倡导的党建联建聚合力,点亮“一域”。即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国一居民区党总支通过党建引领,发挥自治强基作用,以点连线,集线成“域”,在居民的共同参与下,为小区更新了楼道、改造了围墙、安装了共享电动汽车充电桩、楼栋电控门更新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三驾马车和而不同,业委会与物业公司和衷共济、社区居民和谐友邻,提升了群众的主体意识和社区情感归属。

据钱学渊介绍,在小区经历综合性改造,有居民提出红线内有一堵墙,可以将墙向外延伸。这样的提议得到了居民区的采纳,最后多出来几十个车位。大大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此外,当得知小区新能源汽车只能到商场或者其他充电站充电,很不方便。有的甚至铤而走险拉飞线充电后,前不久小区又安装了12个共享充电桩。

  ◇  改造过程凝聚起社区治理合力  ◇  

眼看着国和路611弄小区发生一点一滴变化的长海路街道社工办副主任张景奇告诉记者,该小区基础配套底子薄,公共设施年久失修,特别是近年来小区内公共绿地杂草丛生、围墙破损不堪、楼道内堆物、新能源车充电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小区环境,居民多次向物业、居委会反映,也仅仅是好了一阵又死灰复燃。为此,国和路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社区“微更新”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打造611弄“一园一厅一域”,使小区旧貌换新颜。

据其介绍,“一园一厅一域”的打造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效。一是提升了居民幸福感。通过“微更新”,有效解决了小区花园改造、打造出睦邻议事厅以及楼道整治等问题,社区环境焕然一新。二是拓展了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打造“秘境花园”、睦邻客厅“齐心斋”,唤醒了社区沉睡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三是凝聚了社区治理合力。在“一园一厅一域”改造过程中,“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凝聚起了社区治理的合力。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社区微更新项目。社区微治理是一种将社区内大的治理单元或公共空间划分为小的治理单位或小的治理空间,并遵循“先小后大”“先易后难”的进阶治理规律,从而降低社区治理起始难度系数、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培育居民自治能力的一种治理方式。国一居民区从小区内部废弃绿地、闲置公共空间、安装公共充电桩等微小改造入手,通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契合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涵,为新形势下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