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高校“青椒”闯B站,他们的新路和心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不知曾几何时,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里的方寸空间,也不仅仅是面对面式的传授知识。有这样一群高校“青椒”,他们在B站上授业解惑,多年来的触网经验,也让他们成为粉丝们喜欢的UP主老师。这些“青椒”UP主们缘何触网,触网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样的收获,当UP主有何心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心路历程。
▍交大副教授 陈超
少年气加反差萌
让他成为“网红”
“倘若要将这重身份坚持下去,既要技术上的专业性,又要时间上的投入,还要不断地构思内容,稳定地产出,保持垂类领域活跃的创作能力。”
85后青年、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陈超的触网之旅始于2019年年底至2020年年初。一次课后,一名学生对他推荐道:“老师,您应该尝试一下当UP主!”尽管此前他对B站并不了解,但好奇心驱使着他下载了这款应用,从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为何这位学生会劝说他成为UP主呢?事后,陈超曾回想:“也许这位学生比较清楚短视频博主的风格,觉得我符合他心目中的UP主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陈超在学生中的形象、气质与普通大学教授有所不同。他的言谈举止、穿搭都与学生无异,尽管已近不惑之年,但他的状态看上去依然十分年轻,颇具反差感。这也给了他开一个视频账号的信心。
对于拍摄什么内容,陈超坦言从未认真思考过。因此,翻开他的B站视频号,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颇为随性。起初,恰逢B站推广大学教授入驻平台的政策,工作人员给予他的定位是知识分享类UP主。
于是,他尝试结合自己专业的特色做时政方面的分享。做了几期后,流量不少,但渐渐地他对做硬核的时政内容有些抵触。在研究了其他博主分享的内容后,他的内容开始变得亲民起来,有分享如何写论文的,有传授面试的经验技巧的。然而,多期视频发布后,关注度却寥寥无几,这让他有些意兴阑珊。
当看到其他UP主做vlog大火后,他寻思是否也要尝试一期。于是,他硬着头皮做了一期“大学老师的一天”。没想到这期视频竟成了爆款,一夜之间,粉丝数从三四千猛增至两三万。看到这样的数据,陈超的嘴角忍不住咧开了:“第二天白天,我看到后台的数据简直不敢相信,平均每一小时涨1000粉。”
形象年轻、有朝气,或许是这期视频能大火的原因。也或者得益于其副教授的身份,满满少年气与“老学究”的刻板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懵懵懂懂中,陈超似乎掌握了流量密码,一发不可收拾。
他制作了不少生活Vlog系列,还与屏幕前的学生们侃侃而谈,闲聊新闻热点、社会实事,抒发一番感触,偶尔还会推荐一本好书。由于制作的视频内容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很多学生后台私信他称自己看了论文、面试方面的指导后成功上岸了。这让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他逐渐享受到了“网红”的待遇。比如有学生在食堂遇到他时,会找他要合影和签名。尝试做短视频,始于对新事物的好奇,但真的要持久靠的还是恒心。
2020年、2021年,由于工作不那么繁忙,他尽量保证一周到两周更新一次视频。然而,到了2021年下半年开始,本职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他的更新速度变缓了。有时候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更新一次。
“倘若要将这重身份坚持下去,既要技术上的专业性,又要时间上的投入,还要不断地构思内容,稳定地产出,保持垂类领域活跃的创作能力。”陈超逐渐发现,在本职工作重压下,很难将两者兼顾得很好。“UP主如果不能稳定地产出内容,平台不会再推给你流量。”
没有广告收入,只有一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创作激励。陈超坦言,自己打从一开始做视频号就没奔着赚钱去。“做短视频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仿若开创了一个公共的舆论平台,还吸引了一群活跃的受众。每期视频出来都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也不乏争论。”陈超告诉记者,通过短视频,也让他接触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机会。
撇开UP主和交大副教授这两重身份,陈超自诩只是一名普通的新上海人,租住在不大的房子里。除了过年,他几乎每天早晨都要坐校车去办公室,晚上11点回家,连周六周日也不例外,几乎没有假期。“同事们都太拼了,不努力不行啊。”他自嘲说。
而之所以热爱办公室的原因竟然是:家里的环境还没有办公室好。谈及未来,陈超的想法有点多:“我们学校新招了国际留学生,其中有一名将于9月入学读博士。我可能考虑和对方合作一起当短视频博主。角度可以很多元。目前合作详情还在构思和洽谈中,没有完全定下来。大概率会考虑两个人对话的方式。”
▍华师大辅导员 吴晓隆
将美育+摄影科普课
搬到网络
“作为个人UP主请不起视频制作团队,往往是单打独斗。变现这条路是绕不开的话题,纯粹为爱发电无法长久。但仅凭几元几十元的打赏充电很难持续创作热情。”
90后B站“青椒”UP主吴晓隆的本职工作是华师大设计学院团委书记兼设计系辅导员,主攻思政和美育教育。他还曾获得过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称号。
如何更广泛地传播美育知识,这个问题吴晓隆曾经百思不解。直到他发现B站可以成为开设第三课堂的阵地,在研究了学生们的兴趣点和自己的特长后,选择在网上开设美育+摄影科普课。“就拿特朗普遇刺事件来说,在未来就将成为历史。我用历史照片来讲解摄影。加入一些思政元素,做成视频。粉丝们很爱看。”
虽说是2019年左右才开始当UP主,但他真正触网的时间却要早得多。很久以前,吴晓隆就做过一段时间公众号。渐渐地他发现视频创作已然成为大势所趋。
初当UP主时,吴晓隆很随意,出门旅游后剪辑过一两期vlog自娱自乐,没溅起任何水花,播放量少得可怜。逐渐地他才开始聚焦摄影史。
默默无闻做了半年视频,直到有一天,妻子的学生转来吴晓隆制作过的一期视频,一点开竟然有5万播放量。“哇,我是不是火了?”惊喜之余,吴晓隆意识到这原来是长尾效应。日积月累,播放量会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多。这无疑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UP主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成就感。有外校的学生看了视频,想要报考华师大的研究生。甚至还有一名德国粉丝无意中刷到了吴晓隆的视频,为了看懂视频内容,想要学中文。
这件事被华师大校方领导知道了,调侃道,“吴老师,你应该去干招生。”
自从身上多了一个UP主的标签,他和学生们的关系也变得更近了。见面后,时常有学生打招呼的口头禅变成了,“吴老师,我昨天给你点赞了。”
之所以能“明目张胆”地从事这份“副业”,吴晓隆称,这与学校包容开放的态度分不开。学校有一个网络育人的项目,鼓励老师们触网。“我们学校有不少当UP主的‘青椒’。同事们会友善地介绍说:‘吴老师是我们学校的网红。’也许换个其他的氛围,我就没底气坚持了。”
很多人羡慕UP主身份的光鲜,却鲜有人知道这份职业背后的艰辛。吴晓隆透露说,一名UP主真实的状态是没有休息时间。平时带学生已经很累了,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写文案、做视频。他也幻想能成为时间管理大师,但事与愿违,直到他找到了更高效制作视频的方式。
有次,他看到某位老师将自己上课的过程片段录制下来,再上传到网上。“录制课程做成切片就不费事了。课程内容既然能给学生看,为何不能切部分出来分享给网友看呢?”渐渐地,吴晓隆发现如果能结合自己的课程做好视频录制规划,就能节省大量的拍摄时间,使得当UP主这件事变得更高效了。
也许有人觉得UP主收入高,但吴晓隆的回答却否认了这一点。约莫在2021年,B站推出了高校教师UP主内容创作激励机制,当时吴晓隆也加入了该计划。一个月内制作若干条视频能领取一定数额的激励。去年,很多老师的合同陆续到期,有不少高校教师UP主也是在那段时间陆续断更。
“作为个人UP主请不起视频制作团队,往往是单打独斗。变现这条路是绕不开的话题,纯粹为爱发电无法长久。但仅凭几元几十元的打赏充电很难持续创作热情。”吴晓隆坦言。
▍华政教授 姚明斌
借助网课
深度“助攻”基础教学
“流量是一把双刃剑,我一直持比较中立的态度,不会太刻意去迎合。如果一味追求和教学规律不匹配的流量,反而容易被其裹挟。”
作为85后B站课程UP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姚明斌是2020年开始触网的。有段时间学校要上网课,各大学校的高校老师都在探索新的授课方式,有的用会议软件,有的组建了微信群,有的采取高校官方推荐的学习通平台。起初,姚明斌采用的方式是在微信群里上网课。但考虑到学生对课程详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他尝试将一些课程发布到B站的个人主页上。在开直播课的时候,他也有意识把内容录下来。课后尝试剪片子,做封面,再上传至B站平台。
和传统的UP主不同,姚明斌在B站开课,主要是为了辅助、推动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现在的学生使用线上资源的方式很丰富,他们可以将课件内容收藏点击稍后再看,可以召唤AI小助手做视频总结,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弹幕,当然还可以有感而发在评论区做学习总结。网课可以丰富学生们课程学习的维度和方式。”
不用和学生们预约视频会议的时间,不需要下载教育类视频软件,有时也不用端坐在电脑前,仅用手机端就可以轻松上课……正因为B站授课有诸多好处,即便在恢复教学秩序后,姚明斌仍然将一些课程段落放到了线上,方便学生反复复习抓要领。
谈及当UP主的缘由,姚明斌坦言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在B站上传课程,除了华政校内同学,校外的法科学生也能受益。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又发现可以开始把线上的资源一点点地融入到线下的课程中。直到最近一年,我开启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模式,即开学第一周就向学生说明,这门课有70%的内容在课堂上讲,有30%的内容在线上。这样做的好处是,每年不需要重复讲线上资源的内容,只要那些内容没过时,就可以交给学生自行看视频消化。同时,也可以为剩下70%的内容释放出线下的课时,我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细细讲述。”
当然,线上课程有好处,也有短板。选取哪些内容上网,姚明斌会因课而异。“一般我会选择那些法律规定不会有太大变化、不太容易过时的内容上网。如果涉及非常关键的原理或者方法论,原则上还是会放到线下面对面讲述,因为这些内容太重要了,网课听三遍,可能也不如面对面的一个眼神交流。还有的内容,我预估讲解后学生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当场回应,这种也尽可能提供线下的授课场景,便于学生及时反馈和消化。”
姚明斌的视频中,阅读量最多的是《一图详解不当得利》,有3.7万播放量。他制作的一图详解系列很受欢迎。“一图详解系列的设计,重在追求精确和直观的可视化,可以让同学们对于整个板块有更直观、更体系的理解。”
网络资源不仅服务于课中,也服务于课前预习。他录制了关于物权法的课程视频,供学生们在开学前预习和概览所用。他也注重巧用案例,比如《僵尸车之谜|物权法框架导学课》一课,就尝试用一个案例把整门课的核心框架勾勒出来。
触网多年的姚老师渐渐地拥有了网感。比如在做直播的时候,他会刻意考虑是否符合网络传播的规律。“线下课堂里,如果我哪句话没说清楚,可以当场补上几句。但线上直播要求表达更加干脆利落,有时还要为后期剪辑、制作留好时间标记。当UP主也要有一点儿传播学的意识,持续思考、学习如何将知识点讲好讲透。”
姚明斌的视频课热门到什么程度?曾有学生评论说“不配一桶水根本看不了,太干了”,还有非华政的本科生留言,没有机会到华政读书,但能听到华政姚老师的课很幸运,未来想到华政读研究生。
一传十十传百,粉丝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多。其间,不仅有学生跨校之间的传播,还有同行老师的推荐。“外校有的老师觉得我做的课程短片有助于他们的学生消化内容,就会像推荐书单一样,向学生推荐我的线上资源。有时,同行也会和我反馈、交流,帮助我提升课程设计的质量。”
自始至终,姚明斌都没有想过将B站作为增加个人流量的渠道。“我不太追求市场效应,因此不仅没有流量焦虑,有时反而会有反焦虑。”对于流量这件事,他看得很开,“流量是一把双刃剑,我一直持比较中立的态度,不会太刻意去迎合。如果一味追求和教学规律不匹配的流量,反而容易被其裹挟。这就和拍电影一样,拍好的电影和拍卖座的电影可能是两码事。过分考虑商业效应,注定就没那么自由,反过来可能冲击到教学规律,影响教学的效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策划:高玲
编辑:郭佳杰 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