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滇”峰见! 第27批上海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赴滇服务接力计划队今出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文 吴恺/图、视频(除署名外)
聆听时代声音,响应使命召唤。
8月26日上午,第27批上海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赴滇服务接力计划队出征仪式在虹桥机场举行,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挂职副书记唐志宇出席仪式并讲话,他勉励志愿者们要怀揣一份热爱,坚守志愿初心,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个人成长。仪式后,志愿者们出征前往云南,开展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第27批上海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赴滇服务接力队志愿者招募工作得到了各区、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通过自主报名、派出单位审核、组织方面试等环节,最终有24名青年志愿者脱颖而出。志愿者平均年龄30岁,男性13名,女性11名,其中医务人员13名、农技人员2名、青年工作及基层治理工作人员9名;党员5名,共青团员6名,党团员占比为46%。
据悉,“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计划”从1998年起实施至今,共有600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志愿者,以“接力”的方式,一批批奔赴云南基层一线,开展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农业科技、基层治理等工作,他们以“上海水平”和“上海精神”,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深化沪滇合作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27批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队勇担助力乡村振兴接力重任,在出发前,多位志愿者向记者介绍自己的赴滇计划:在各个岗位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释放青春激情,实现青春理想,用半年时间成就一生难忘记忆。
【志愿者心语】
杨钊:接过丈夫的志愿旗帜,“杨”帆出征!
受访者/图
“此次援滇,我有很多想做的事:希望能够传播瑞金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协助当地医院建章立制;希望沿着边境线为当地的居民做儿保义诊;计划组织医护志愿者上山下乡做巡回医疗;医学科普是我的强项,到云南我要继续开展这些服务,去帮助当地的人……”第27批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队总队长、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青年医生杨钊因为工作繁忙,身体不适,拟稍晚启程前往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志愿服务,但病床上的她并未歇着,一边拟写着志愿服务计划,一边对未来半年的生活踌躇满志。
“我爱人刚参加完医院援滇、抗疫和海南外派任务,今年7月回沪,历时两年多。他告诉我,去外地志愿服务,是青年医生最好的成长锻炼机会之一。”杨钊告诉记者,丈夫对她的志愿之行给予极大肯定与支持,在医院举行的行前欢送会当众表态“将全力做好她援建工作的坚强后盾。”她对此非常感动。“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汲取新知,拓宽视野,这不仅是对自身价值的挑战,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部分。我期望通过这六个月的服务,不仅为云南居民提供医疗帮助,也为自己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姚凯欣:而立之年云南行,青春从不止于少年!
受访者/图
志愿者姚凯欣是金山区廊下镇融媒体分中心的记者兼编辑,即将前往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开展服务,最近她亢奋中带着一丝忐忑:一边交接工作,一边向援滇前辈讨教生活与服务经验,一边翻阅小红书了解云南的气候和风貌,“就像儿时期待秋游。”
援滇,是姚凯欣自小就期待的事情。“沪滇山海情深,我从小学就听闻过很多相关新闻,从那时起在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大学期间,她就是资深志愿者,曾担任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干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工作期间,更是廊下镇机关公益积极分子。小姚已三十岁,但在她看来,青春从来不止于少年。青春是一种心态,要满怀好奇心、求知欲;也可以是一种姿态,无畏前行、全力奔跑。今年7月,她一看到团市委的赴滇招募令,立刻就报了名,父母也给予了她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在云南的具体服务岗位,小姚尚不清晰。“我猜测和云南茶叶与咖啡的推广和发展有关,我最近在网上查阅了不少相关的知识。”对于云南之行,小姚充满期待:“我本来就是个纯正的农四代,对农业和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我而立之年,能够进入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挑战,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超酷的事,希望我能够有所成就。”
赵远桥:带上“600号”文创,助力彩云之巅精神卫生事业不断前行
受访者/图
“到达云南后,我将把我的临床技能和医疗理念传递给当地团队,帮助当地人正视内心的焦虑、孤独,促进当地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赵远桥是上海唯一一座精神病学科三级甲等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九科的主治医师,他此行的目的地是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对此他满怀信心:“2023年,我曾赴西藏日喀则参加志愿活动,2024年上半年我已完成下乡任务,对于志愿服务,我有经验。”
受访者/图
赵远桥不仅擅长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诊疗,同时热爱音乐、表演,热衷公益,曾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一等奖,是大家眼中“眼中有光、胸中有志、心中有爱、腹中有才”的新时代医学人才。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精神健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与大家“双向奔赴”,打造出诸如宛平南路600号月饼、咖啡、T恤、帆布包、IP玩偶甚至展览,每一次脑洞大开的背后,都在传递关注人们精神世界的内核。“医院领导非常重视我这次志愿行动,不仅妥善安排好了我离开医院后科内的相关工作,还将把‘600号’相关文创和联名产品寄送云南。”赵远桥相信通过这些创新方式,能帮助人们减少对精神健康问题讳疾,让社会对于心理疾病少一点偏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心向阳光,释放自己的负能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文 吴恺/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