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父母若有难处,“共享子女”来相助
2024-08-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当年轻人出远门,与父母相隔天涯,忧虑挂在心间。环境日新月异,但父母正在老去,当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的位置调换后,孩子们懂得了昔日父母的担忧:如果年迈的父母出门迷路怎么办?不会坐地铁怎么办?……互联网下长大的年轻人们,开始发起出门在外互助父母行动,将父母交托给天南海北的网友们。互帮互助、照顾父母,年轻人们正在与彼此认真约定——从现在开始,帮助街头的陌生长辈。

签订互助父母条约

向网友“托管”爸妈

“我承诺,我自愿签订在外互助父母条约,奉行互帮互助原则,尽我所能提供应有的帮助和便利。”没有签署人和发起人、没有条款约束、更没有监督管理,年轻人却争先签订自发在互联网上发起的出门在外互助父母条约。

“互联网姐妹,我54岁的老母亲交给你们了!”“你妈妈就是我妈妈!”“我也帮助别人的父母啦!”……一个个助人视频,一条条帖子,或向网友托付父母,或主动伸出援手帮助陌生长辈,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网络与陌生网友约定,出门在外,碰到遇到困难的陌生长辈,提供自己的帮助。

数月以来,出门在外互助父母行动的热度愈发走高,在抖音,在外互助父母条约标签话题至今已有1.1亿播放量。7月,小红书官方发起出门在外互助父母计划,获得许多网友响应,大家发帖签署互助协议,领取公益背包挂牌,分享自己帮助陌生长辈的经历,至今已有4228.6万次的浏览量。

离家工作,许多年轻人不在父母身边,对他们担忧却无法时时照看。当年老的父母们单独出门,遇见困难时,能得到陌生人的帮助和善待,是年轻人的期盼。“你帮了他,下个路口他怎么办?下个路口有千千万万个我。”出门在外互助父母计划,正应了年轻人在各大网络平台,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这一互助行动的口号。

换位思考伸出援手

年轻人善意正温暖

向陌生长辈伸出援手,对年轻人而言,是帮长辈,也是帮自己的父母。“我希望,有一天我帮助别人的爸爸妈妈,别人也能帮助我的爸爸妈妈。”24岁的梨西西告诉记者。她在抖音发布了相关视频。她和朋友在公园一起散步,遇到大暴雨,却发现另一个阿姨没有带伞,于是她主动将伞分给阿姨,一起避雨,并把阿姨送到了赶来的家人的车上,自己裤脚都打湿了。阿姨不太好意思,对她连声感谢。但对自己的帮忙,梨西西却只是说:“我妈妈也不是那么有文化,出门比较少,生活范围就在小县城里,如果我妈出远门在外面遇到了困难,有人肯帮助她,我一定很感激这个人。”

“换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我的家人在外面需要帮助,我也希望有人能帮助家人。”95后小吴也这么表示。她在高铁上遇到不会调整座位的老年人夫妇,两位老人都只能硬坐着,十分不舒服却没办法解决。发现他们的窘境,小吴主动上前,教他们如何调整。经她帮忙后,两位老人将座位往后调。“在我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她说。

“时代发展太快了,很多长辈追赶不上时代的脚步,比如支付扫码、在线办事、新型的物品使用方式等,这些科技方便了年轻人,但对于很多年龄大一些的老年人来说是障碍,就算是年轻一些的叔叔阿姨,也有很多人心有余力不足,受限于年龄、反应等各种因素。”1997年出生的网友小点觉得,对年老的长辈而言,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下,出门在外,遇到小困难在所难免,作为后辈,伸出援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他们的孩子可能不在身边,但是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在身边。她自己试着伸出援手,帮过走失的老人,联系家人、进行认证,从小事做起。

在看到互联网发起“出门在外互助父母计划”时,25岁的博士昌山西率先加入到活动中。帮在地铁站无助的阿姨扛帆布兜子,给有些坐不明白地铁的叔叔阿姨指路,他关注着因年龄渐长和科技变化太快而无措的长辈们。出门时,他会戴上“叔叔阿姨需要帮忙找我”的公益小牌子,每次回家,他都会把牌子挂在包上,他自嘲“看上去有点呆傻”,不过,这些“呆傻”的事总需要人做。

“我觉得这些计划和条约,能给那些愿意提供帮助,但是可能有点社恐的小伙伴提供更大的契机和勇气。”他觉得,出门在外互助父母计划的意义不仅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长辈而言,还有那些渴望帮助别人的年轻人,帮助他们迈出助人的第一步。

共享儿女来助力

父母长辈倍感暖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老年人来说,年轻人们的好意令他们倍感温暖。老年博主“北京大妈”就在网络平台上发帖,向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平时她的儿子出门在外工作,许多需要手机软件操作的事就落在她自己头上,要她自行进行操作,和许多老年人的处境相同:“网约车,外出旅游乘地铁、公交出行手机刷卡,都需要年轻人的指导帮助。”年轻人能打搭把手,她觉得“很暖心”。

68岁的张爷爷则直言“感动”“高兴”。随着岁数上去,他常遇到不方便的情况。比如不会使用支付宝,医院的挂号取号电子程序弄不懂,被弄得头晕眼花,要么只能放弃,要么找人帮和问,或者等子女有空时帮忙。一次他去医院看病,搞不懂一些流程,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主动来帮的忙。“我个人觉得,当时她的行为,就和这个活动说的东西是一个样的。”他说,“年轻的孩子们都挺好心的。”

“应该谢谢他们。可能对年轻人来说觉得就是搭把手,但对老年人来说,能得到很大的帮助。”51岁的退休人员李女士真诚地说。她告诉记者,她目睹过同龄人的窘境,比如在儿女买了车票的情况下,自己一人来高铁站坐车,但因为很少坐车,上车后根本不知道坐哪里,随便选座位坐下,经别人提醒后才明白高铁并不像公交车。像这种年轻人觉得稀疏平常的事,老年人却因为很少接触,看不懂信息,需要提醒和帮助。这时候,他们与需要学习的小孩子无异。如果有年轻人站出来帮了一把,那对老人来说是好事。

“有人来倡导、发起这种活动,在我们的教育里,好像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这方面的潜移默化的东西。”她感慨说。

持之以恒是问题

种下助人的种子

“有一次一个老爷爷说好几天没吃饭了,让我给他五块钱,当时兜里没零钱给了二十块,后来才知道这个老爷爷是个骗子。”小点无奈地笑说,帮助陌生长辈,并不是没有遇到过挫败。20岁的大二学生李悟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地铁里有阿姨说要他帮个忙,结果最后是打广告扫码,他又气又好笑:“想要帮忙,结果成了工具人。”小吴也坦言,在帮助长辈的问题上,她存在着一定的忧虑:“如果路上遇到要不要扶的时候,很多人也会担心被讹,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思考。”

不过,关于被骗与否,24岁的陈元元有不一样的想法。之前她在街上碰到了两位叔叔,他们都是从外地人来打工的人,表示没有手机,联系不上家人,于是她帮两位点了早饭,请他们吃,而关于他们说的信息是否为真,陈元元认为反而居于其次:“不管真假,如果一顿饭能帮到他俩,那真是太好了。反而我一直在担心那天早饭他们有没有吃饱,当时看得出来他俩也不好意思要太多吃的,我有点后悔没给他们多来两个烧饼。”而小点尽管碰到过被骗的情况,但她认为好人会更多,未来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年轻或年老,她一定会伸出援手。

除了被骗的问题,更值得深究的是,出门在外互助父母计划到底能持续多久,它只是年轻人的心血来潮,还是真的能持之以恒?记者前往各平台查看出门在外互助父母计划相关话题。尽管抖音播放量数据很高,但参与人数却只有千人左右,很多人是观看欣赏,而非参与。而小红书网友的表现相对来说更积极,这也和小红书官方推广相关活动有关,参与其中还可以送免费公益牌,不少网友为此发帖积极带话题。然而等活动在7月底结束,相比之前,网友发帖就没有像之前那么活跃了,话题约一两天才有一个新帖。

此外,就算是之前发帖,更多网友只是带话题,关心可以从哪里领牌子,真正帮忙的只是其中少部分。对这种现象,昌山西说:“互联网更新的速度很快,但我觉得这种风气更像个种子。存在的过程帮助到了很多人,就已经体现这个活动的价值了,至于维持多久,总会有人再坚持,不过多少而已。”小吴也表示,不管活动是否结束,其他人是否会忘记,她在此后遇到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别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很开心的事。”她说。

助人亦是助己

帮人需保护自己

互联网上大规模自发签订的互助父母行动,12355心理咨询师蔡海超以“蝴蝶效应”来形容。“我觉得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希望它能够传播开来。”她赞赏道。许多年轻人自愿、没有回报地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展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新面貌。通过出门在外互助父母计划,她还看到了年轻一代的责任感。“出发点是非常可取的。”对计划的参与,反映了年轻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这些年轻人具有回报之心,也具有善心。

同时,她也分析了年轻人帮忙背后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不在父母身边,通过对陌生长辈的帮助,能完成他们自己因远离父母,无法帮忙而产生的心理缺憾,“他没有办法直接给自己的父母做,帮别人的话也是一种心理填补。”年轻人自己也可以从这种公益行动中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金钱达不到的,是一种心理需求。心理学上来说是助人自助,好像在帮助别人,其实在帮助自己。”

但她也建议年轻人,一方面,在助人过程中,不要存有太高的心理预期,奢望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抱有感激心理,因为面对帮助,也会有人选择不接受。只要保持善心,尽自己的力即可。另一方面,参与无监督、无条款约束的社会公益活动,也需注意自身安全。帮人虽好,却要先保护自己。她表示,如若有公益组织或平台能为年轻人出一份力,保证他们的安全,年轻人的互助父母行动会延续更长时间,真正成为一种常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