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Z世代学子连接聋人的“无声世界”,给他们打造一个手语数字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读本科时,因为看到身边有聋人同学和周围人交流有困难。几位大学生突发奇想,希望打造一款产品,让聋人们能通往外面的世界。几个人在咖啡馆里捣鼓了整整2个月,让想象成真。
多年过去了,这群学生有的在读研,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但他们的初心不变。据正在同济读研一的济聋人心声项目联合创始人程思睿介绍,今年10月,手语数字人就将走进新加坡地铁站,为穿梭往来的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服务。不仅如此,该团队还获得由市民政局主办的2024年(第六届)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公益团队创业赛道金奖。
通过大模型链接聋人和外界世界
从大一开始,程思睿就加入了济聋人心声团队。彼时,程思睿和几位同学都认识一位聋人同学。
为了帮助他,大家想到了数据手套,即通过手套捕捉人的手部动作,将手语翻译成语音和文字,让其他人能看懂对方在说什么。“从外表看,这是一副实体手套,但内嵌位置、姿态、弯曲度等数据。”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7位团队成员在咖啡厅里坐了整整2个月,研发出了第一款产品。“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其实那个时候我们谁也不知道能否做出来,内心无比地迷茫。”
初代产品的第一个试用者就是聋人同学。这个时候,大家谁也不知道,这款产品能走多远。直到后来参加了全国大学生互联网+比赛,囊获金奖和最具商业价值奖。
如果说初期产品是基于数据手套,让健全人能看懂聋人的语言的话,那么之后团队成员一直在做的事是实现手语数字人输出,帮助聋人看懂健全人的表达,理解外部世界,应用场景可以是会议、话剧、体育赛事、地铁、医疗、特殊教育等等。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公报,中国是听障人士最多的国家,达到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总人数的30%以上。
“目前,我们和上海、沈阳的聋协合作,积累了宝贵的数据支持。”程思睿表示,当产品打磨好后,无障碍产品需要花很大力度去推广。不是所有人能意识到产品的价值。“目前,我们通过动捕的方式和大模型驱动,完成文字的数字化转换。政府或者机构购买服务后,聋人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接收到服务,比真人手语的价格低廉得多。
从一开始的几位大学生到现在团队成员达到30多人,程思睿亲眼见证了这些年团队的成长。“我们这个团队很年轻,以我而言,我是2001年出生,我们团队平均年龄25岁,以00后为主。其中还有几位是聋人员工,当产品研发后需要他们进行一手反馈。”
希望助力聋人信息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
据程思睿介绍,今年10月份,手语数字人项目——手语虚拟助理“SiLViA”将在新加坡牛车水站地铁正式落地,目前该站点已经设置了一个大屏,数字人“SiLViA”将以语音和手语两种,解答乘客关于问路和线路查询的问题。数字人项目将先行试点,之后再实现全覆盖。
“这是我们与新捷运(SBS Transit)及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紧密合作的成果,希望未来为有听力障碍或听力受损的乘客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务。” 程思睿透露说,眼下,他们还在和上海的地铁公司、通讯公司洽谈,看是否能开展更多市场化拓展。未来在技术上支持更多手语种类。“不仅如此,我们还探索手语数字人在图书馆、无障碍电影、舞台剧等场景的应用。我们希望通过自研的手语大模型,解决全球近一亿聋人在信息获取方面的障碍,支持公共服务,新闻媒体,政务,金融,医疗,教育等全场景AI手语播报。利用可定制的手语数智生命,助力千行百业进行聋人信息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可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300+普通人语言和多国手语之间转译。”
程思睿回忆说,2021年在西安举办的残运会上,团队成员受邀制作了一个服务场景。“比赛现场留下了很特别的故事。当我们看到自己研发的产品能服务很多聋人时,内心是无比喜悦的。”
在刚刚结束的由上海市民政局主办,上海社会福利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颂鼎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上海市浦江社会组织促进中心、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承办的2024年(第六届)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济声团队——济聋人心声获得公益团队创业赛道金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