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区里来了一群年轻人,这里的社区美术馆又上新啦!
2024-08-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今天我们采用的是非遗拓印的手法。这里一盘是朱墨,一盘是黑墨,每位居民可以自选一个颜色,用拓包将墨汁均匀地拍在两只手上……”在今天举行的“因有艺术,小区无墙”社区美术馆共融计划启动仪式上,青年艺术家郭李彦如带领着来自复旦居民区和凉三居民区的居民代表采集手印,这些手印将融入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李秀勤为今天正式启幕的“小巷美术馆”而创作的在地性雕塑作品之中。

“小巷美术馆”在哪儿?它的全称是凉城三村“小巷美术馆”。还记得今年年初,由老旧门卫室微更新而来的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么,两个小区仅一墙之隔。此次,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携手上海大学校友会及社区枢纽站团队,以艺术为媒介,打破传统界限,让艺术走进社区,让文化融入生活,将两个社区美术馆联动起来,共同打造一个无墙的艺术社区。

  // 从“小巷书屋”到“小巷美术馆” //  

“今天可以和爷爷奶奶一起来参加活动,把自己的手印融入艺术作品中,特别开心,以后我会经常来的!”即将升入幼儿园大班的葛欣怡兴奋地挥舞着小手。她的爷爷告诉记者,1988年,他和爱人带着当时只有6岁的儿子搬来凉城三村,如今,自己的孙女也都6岁了。30多年来,看着这里的日新月异,感慨万千。“你看,墙壁上还挂着一张10多年前这里的老照片,摆了好几个摊位,脏脏乱乱的,和现在完全不好比的。这些年来,从硬件到软件,提升了好多好多。”

记者了解到,凉城三村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凉城新村街道办事处最初的办公所在地。位于小区东南面,作为配套设施与复旦小区一墙之隔的四间独立小屋同建于此时。2014年,小区整治设摊问题,该处改建成小巷书屋暨活动室,成为小区居民读书休闲空间。2023年,正值凉三居民区美丽家园建设,“社区枢纽站”艺术家多次考察该处,用“美术馆式的读书会”理念对其进行微更新,使其兼具读书活动使用功能及美术馆兼容空间的艺术功能,升级为“小巷美术馆”。

8月的艳阳下,“小巷美术馆”这只“白盒子”显得格外惹眼。“白方空间是现代艺术展览公共空间惯用的模式。在做这次微更新的时候,我们把小巷书屋的外观墙体和内部墙面刷白,安装了美术馆专用灯轨和筒灯……”“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王南溟介绍道。在他看来,虽然“门卫美术馆”和“小巷美术馆”从物理空间上来说都很小,但它的艺术流动范围很大,它的实践面积是由点扩散到整个居民区的,“居民区的动线范围都是社区美术馆的范围,所以,有社区就有艺术,有艺术就有参与。”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作为“小巷美术馆”的首展,通过前期征集,《凉城故事》共有9张老照片入选:1979年开发前的凉城、1988年的凉城新村街道办事处、1997年的凉城路……这些老照片让所有前来参观的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其中也包括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大二学生王晓然。原来,她和小伙伴们正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副教授、社工专硕MSW中心主任孙哲的带领下,参加一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艺术社区视角下的青年发展型城市研究——以上海为例》,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样本。“我们的研究课题方向是:年轻人应该怎样更好地参与到艺术社区之中。这个月,我们进行了调研走访,深深地感受到,充满烟火气的社区美术馆是重建‘附近’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由此可以连接到更多的居民,也包括周围的学生、白领等。”  

孙哲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形成一个长效的志愿者机制,之后也会安排学生来到社区,发挥更大的效益。“这是我参与的第一个‘艺术社区’,今天的各项活动可以说是‘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艺术给这里的社区提供了一种特性,一个方向,大家都非常享受,既有个性,又能共融,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先进的经验,社区营造的目标应该是艺术社区,而艺术社区的呈现的空间就是社区美术馆。”

据悉,虽然这两个小区只有一墙之隔,但由于类型不同,在以往的居民相处中,也有不少的磕磕绊绊。在孙哲看来,如今,这两个社区美术馆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通过美育去实现有机的融合,这些变化都是特别值得去呈现的,也是包容性社区治理的创新尝试。

对此,王南溟表示,美术馆进社区的工作属性也创新出了从社区动员到艺术动员,从社区治理到艺术治理,这个艺术方向给社区美术馆化提供了基础,“艺术社区”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成为一种社区形态的。“我们正在推进‘青年艺术家共建艺术社区计划’,这个计划以‘共建艺术’给以往的参与式艺术提供出社区方法论,并更广泛地联合青年艺术家和美术学院在校生参与到艺术社区规划与设计之中,也让更多的居民区在艺术家的公共教育项目中形成艺术社区作品。”

  //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  

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学校校长侯颖霞告诉记者,今年暑假期间,凉城社区还发起了“看见不一样的凉城”艺术社区打卡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热情参与。他们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用艺术的语言讲述凉城的故事。在今天的活动中,还对三幅获奖作品:《凉城街道爱心暑托班赋予我们的快乐夏天》《这是我们的欢乐天地》《环境整洁我也行》的小作者进行了颁奖。

凉城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今天不仅是一场活动的启动,更是为了探索一条公共文化服务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