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绘安宁,中医青年将“安宁疗护”的理念传递给千家万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每一段人生旅程都绕不开一个话题:“死亡”。如何让患者在离世时“有尊严”地离去?
身挨着身坐,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心贴着心聊,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带着这样庄严而神圣的使命,这个暑假,上海中医药大学“温情守护,爱在安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医院,深入社区,将“安宁疗护”的理念传递给千家万户。
// 走进生命之旅,探寻安宁疗护认知 //
“你重要,因为你是你,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然重要。”安宁疗护不仅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实践,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控制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症状,还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最终达到逝者安详,生者安宁,观者安顺的目的。
上海是全国首个整体推进安宁疗护的省级城市。截至2022年,上海市共有261家安宁疗护机构,其中包括2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家综合性医院,每10万常住人口拥有1.09个安宁疗护服务机构。
为了准确评估医学生和大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情况,团队成员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了《医学生对安宁疗护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和《大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并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医疗卫生场所开展调研,共收获了1500余份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一般居民的安宁疗护认知只有29%,医务人员的认知也只有69%,表明公众对于安宁疗护的认知了解度并不高,对于安宁疗护的推广仍需继续努力,同时需要优化安宁疗护知识传播内容和形式,推动安宁疗护的发展。
// 倾听心灵之声,探究临终历程 //
实践团队前往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陀区利群医院,实地探访安宁疗护病区,并对安宁疗护科室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进行访谈。医护人员们分享了自己在安宁疗护科室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了希望寻找更多方法来减轻患者痛苦,让患者更安详、更有尊严地离去的愿望。
在安宁疗护从业者的照护体验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由于安宁疗护的特殊性,社会对于这一行业的了解和支持相对较少,医护人员通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社会理解和支持。
在实践团队看来,关注医护人员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从人性的化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的工作完成度和对安宁疗护职业的进一步探究。
在与患者家属的访谈中,一位充满正能量和乐观态度的阿姨给团队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表示:“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在安宁疗护病区,每一位医护人员都非常好,让我和老伴感受到了如家般的温暖。能够有尊严地离开,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呢?”阿姨的乐观打破了原本沉重的氛围,她对生命的态度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王大爷是普陀区利群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一名患者,陈阿婆是他的妻子。在安宁疗护中心,王大爷在这里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病情逐渐趋于稳定。陈阿婆说:“我希望所有地区都能享受到利群医院这样的安宁疗护服务,让所有老百姓都能受益。”她也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安宁疗护,提高其认知度和普及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这一理念。
// 思考生命之意,感悟价值关怀 //
实践团成员、护理学院2023级护理学李卓一说:“我看到了有些家属十分乐观、开朗,有些家属眼里常含泪水,但是,他们对家人的爱与牵挂,对生命的尊重,无一不让人为之动容。通过本次实践活动的所见所闻,我不仅对安宁疗护科室建设、临床工作的开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白了医护人员给予芸芸众生的温暖,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患者走向光明;而家属对患者的爱,能让患者带着希望奔赴星辰大海。”
未来,实践团队还会持续这一课题,深入学习安宁疗护的核心理念、实践方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并动员各大高校的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亲身参与服务,增强对安宁疗护的理解和认同感,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生命终末期和死亡问题,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安宁疗护模式和方法,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