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启示录:立足自身历史和文化,再寻求全球共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德语原版音乐剧《伊丽莎白》10年后再度回归上海文化广场,8月29日晚开始连演21场。作为德语音乐剧的经典和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已经诞生32年,如今依旧是很多音乐剧迷心目中的“白月光”。首演开始前,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采访了该剧制作单位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剧院的CEO和艺术总监,他们对该剧的剖析堪称一部《伊丽莎白》启示录,立足欧洲人熟悉的真实历史和传统文化,选择共性部分,制作能得到“全球共鸣”的内容。
※ 德语剧的巅峰 ※
1992年9月3日,《伊丽莎白》首演于维也纳河畔剧院。这部由米歇尔·昆策和西尔维斯特·里维创作的德语音乐剧一经问世,便攀上了欧洲大陆音乐剧之巅。盛演32年,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已在全球吸引了1200万观众,演出场次超过9000场,足迹遍布匈牙利、荷兰、瑞典、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芬兰、中国等14个国家,被翻译成10种不同的语言上演,不仅创下票房历史纪录,更被誉为“重振维也纳戏剧艺术的辉煌”,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为成功的德语音乐剧。
《伊丽莎白》讲述了观众耳熟能详的“茜茜公主”的故事。这位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传奇女性,本名伊丽莎白·阿玛莉·欧根妮,是巴伐利亚公主、奥地利皇后与匈牙利王后。该剧以多时空叙事的方式,将视角由时代凝聚于个人:15岁的茜茜与弗兰茨皇帝一见钟情,阴差阳错地步入皇室婚姻。可婚后的她却被束缚在宫廷礼仪中,皇太后的管教也使她痛苦不已。几年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美貌是最有力的武器,并逐渐开始涉足政事。此时,从年幼起就与她如影相随的死神再度现身,渴望着她的生命力与爱,不断诱惑她走向黑暗世界、寻求永恒的自由……
当被问及为何采用“伊丽莎白”作为剧名,而不是“茜茜公主”这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剧作者米歇尔·昆策这样回答:“因为我感兴趣的是成年以后的茜茜的故事,这是一个女人为了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奋斗一生的故事。”
除了传奇故事,该剧的音乐也堪称经典,“大歌”无数,尤其是观众心目中的金字塔尖——《我只属于我自己》。讲述茜茜公主坚定一生的个人信条,一句“我只属于我自己”唱出无数当代女性的心声,极具写意的歌词与优美旋律完美结合,成为无数德语音乐剧观众的“入坑金曲”。在8月29日的首演现场,最为触动人心的段落,便是年逾八旬的作曲家西尔维斯特·里维在演出中登上舞台,亲自指挥了《伊丽莎白》主题曲《我只属于我自己》,这是献给上海观众的特别礼物,也令全场观众无不动容落泪。
※ 独特性的胜利 ※
这部剧此次回归上海,带来的是音乐剧版音乐会:用了精简的舞美,用了LED大屏来渲染气氛,有着更凝练的剧情呈现以及更具质感的音响效果。这也是该剧问世32周年以来,这个全新舞美、全新版本的世界首演。一般来说,观众更期待全舞台版音乐剧,但《伊丽莎白》却是“浓妆淡抹总相宜”,为什么?因为它独特。
2019年以来,《伊丽莎白》的音乐会版本四度在维也纳的美泉宫广场举办,在气势恢宏的城堡和维也纳天空的映衬下,这一露天音乐盛会每年也吸引逾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剧本身实在动人,很多场景甚至只靠唱或动作,就能表现出精髓,这跟中国传统的京剧“写意”手法,如出一辙。
事实上,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剧院CEO弗朗茨·帕泰和艺术总监克里斯蒂安·斯图派克,对此也颇为自豪。他们透露,联合剧院1990年成立之初,也是先采取了“把百老汇音乐剧的德语化”的制作模式,包括《猫》《剧院魅影》《悲惨世界》等在百老汇驻演得非常成功的作品,他们都引进制作了德语版,在有了一定的制作经验后,“我们开始制作自己的德语音乐剧,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和欧洲整个德语区文化相关联、能和欧洲人都了解的历史相关联,但切入故事的角度,是要和全球观众产生共鸣”。
他们成功了,迄今为止,包括《伊丽莎白》在内,他们制作过13部德语音乐剧,“其中10部还在演”。他们在上海期间,和一些中国粉丝进行了交流,“一些人告诉我们,他们专门飞到维也纳去看过美泉宫的版本,我们听了也很激动”,“德奥音乐剧和百老汇、伦敦西区并不应该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去比较,那两个地方一般都是‘自产自销’,并不会把‘大欧洲’概念的剧拿过去演出,像百老汇,每次可能会有25部戏在同时上演,但可能每10部戏才有1部能真正杀出重围,所以他们更注重美国本土主题”,他们觉得,不同文化的底层逻辑不同,在历史悠久的欧洲,百老汇作品吸引力不够,“观众对美国的戏兴趣不大。”
他们的经验,也是同样以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为傲的中国音乐剧人正在努力的方向。近年来,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迅猛,立足传统的作品也出现了不少爆款,未来,这些爆款继续打磨国际表达、注重全球情感共鸣,“出海”在国际舞台引起共鸣也指日可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