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天山雪》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杂技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昨今两天,在沈阳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的杂技剧《天山雪》引起轰动。这部上海和新疆两地杂技界携手创排的作品,以其高难度的动作,抒情动人的氛围,尤其是超强的讲故事的能力征服了观众,也让人看到了中国杂技剧未来的走势。这是一部“常演常新”的作品,在过去两年中,《天山雪》经历了4版改动,每次演出都有各种突破和创新。何为精益求精,这部作品是最佳注解。
又创新了 “雪崩机”让《天山雪》成了4D杂技剧
尽管演了将近两年,在全国各地演了近50场,但是杂技剧《天山雪》还在不断进化的道路上向前奔跑。此次在沈阳参加第12届全国杂技展演时,这个剧组又使出了全新的“杀手锏”。
在第八幕“友谊路”中,为了体现修筑中巴公路时遭遇雪崩时的险境,剧组直接上了8台“雪崩机”,指令一下,猛烈的二氧化碳气柱从舞台上直冲观众席,将前十排观众“淹没”。对于这一新设计,《天山雪》执行舞美设计、上海杂技团舞美总监童为列颇为得意。他告诉记者,过去看3D电影,看到逼真之处,观众会心跳加速,身临其境。现在他们自主研发的“雪崩机”一上,面对扑面而来的二氧化碳气柱,很多观众都下意识地抬手遮挡,这气柱打在身上还真有凉飕飕的感觉,所以现在这版《天山雪》堪称4D。
《天山雪》至今已改了4版,记者经历了全过程,但让人吃惊的是,居然每次去看都有新变化。除了“雪崩机”,剧中杂技技巧又有升级。还是“友谊路”那一幕,他们将传统的一根立绳设计成了绳梯,加大了表演的难度,体现了战士修路的危险;空中飞人表演,开创了全国范围内首次在镜框式舞台中表演此项节目的先河;而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新疆“达瓦孜”艺术首次进入镜框式舞台表演,剧中演员们手持6米长的平衡杆,扛着筑路物资在寓意山路的钢丝上艰难前行,展示了手持长棍行走、徒手行走、搀扶行走,在高空绳索上负重、翻滚、飞身前行等绝技。
可以说,创新是《天山雪》的一个关键词。任何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只要对故事的讲述有用,对气氛的渲染有利,那就毫不犹豫地拿到剧中来用,而且难度是层层加码的,这也促使演员在排演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使得这部作品真正成为提高自身技艺水准的教科书。
又育人了 《天山雪》成为文化润疆新注解
《天山雪》讲的是经济援疆和文化润疆的故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屯垦戍边,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青年奔赴新疆投身边疆建设,再到中巴公路修建(破山开路),一直延续到新时代上海与新疆两地杂技人深化文化教育合作,一幅跨越70多年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
剧中如此,现实中也一样。这并不是上海杂技团和上海马戏学校一家之作,而是联合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等几家新疆艺术机构共同完成的作品。在《天山雪》中可以看到很多汉族和维吾尔族演员同台演出,他们是如此默契,行云流水,毫无滞涩之感。
他们当然会很默契,因为这些参演的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的演员,有11名就是当年上海马戏学校新疆班培养出来的。在剧中饰演热合曼妻子的苏比努尔·吾甫就是当年上海新疆班的学员。她在沈阳上台前告诉记者,她是2010年来到的上海,7年之后学成回疆。虽然回去已经7年了,但她想念上海的一切。她还说,这次一起演出的很多上海杂技团的演员她都很熟悉,有的就是自己当年的学弟学妹。
令人动容的是,即便分别如此之久,上海依然在影响和培育着像苏比努尔这样的新疆演员。苏比努尔说,他们在新疆很少有机会去大舞台表演杂技剧,更多的是下乡演出一些小节目。《天山雪》无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学到的一些诸如多人“顶技”等高难度的动作,让她觉得以后可以在自己的表演中引入。
《天山雪》执行编导、少数民族音乐设计雪克热提·艾依热提对记者直言,经过两三年在剧组的打磨,这批新疆杂技演员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派”变成了“真正的演员”,他们懂得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讲好故事。这为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推出杂技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他们有一个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就准备重新启动,因为有了更多的底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了又一批新疆演员的《天山雪》,本身就是文化润疆的一部分。
又超前了 打造最会讲生动故事的杂技剧
过去杂技都是一个个节目为主,讲究技巧性。但是在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马戏学校校长梁弘钧看来,将技术和故事“融合、融入和融化”的杂技剧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而且势不可挡。
就拿这次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来说,光杂技剧就有8部,而在2019年上海杂技团推出《战上海》的时候,可是当时中国凤毛麟角的杂技剧之一。另一部是诞生于2004年的杂技剧《天鹅湖》,这部也是世界首部杂技剧。杂技剧发展之迅猛由次可见一斑。
梁弘钧告诉记者,杂技剧能如此受到青睐,“技巧+故事”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一个杂技演员来说,他们不仅要完成技术表演,还要会歌舞,会人物塑造,会讲故事,且不生硬,要丝滑,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杂技剧在中国的演变,在梁弘钧看来起码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是IP的转换,最典型的就是《天鹅湖》,直接把芭蕾舞《天鹅湖》这个大IP拿过来改成杂技剧。这样其实是为了弥补杂技讲故事能力的欠缺,因为即便不讲故事,人们也都知道故事是怎么一回事。其二就是《战上海》,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开启了全新的阶段。在剧中,技巧、人物、故事完美地“融化”在一起,没有违和感,没有炫技感,杂技剧讲故事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这次《天山雪》更是这样。记者在观摩中,感到了清晰流畅的故事脉络,几条线同时推进,激昂奔放和诗意烂漫相融合,令人动容。一看,这就是一部特别会讲故事的作品,和过去的杂技节目或者是“杂技+故事”的生硬组合都不一样,整部作品显得很高级。
现在各个文艺院团都在追求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更好教育引导和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初心使命、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上海这座光荣之城不断增添新的荣光。作为主题作品的《天山雪》显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尝试,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杂技舞台上持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这种创新也使杂技艺术更加贴近时代、贴近人民。“我们不仅要用杂技剧讲好故事,还要讲好一个生动的故事。”梁弘钧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