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逆袭,这名90后回乡后开起了民宿和咖啡馆
2024-09-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90后、返乡青年、咖啡、民宿,这几个标签结合在一家店中了。近期来到金山区花开海上生态园游玩的游客,会在园内商业街上看到一家新开的咖啡店,主理人是金山区朱泾镇90后青年徐剑。三年前,他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过着乘公交每天往返市区的生活,三年后,他已经在朱泾镇待泾村拥有了自己的民宿和咖啡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返乡创业路。

由于徐剑的外婆家住待泾村,从小他便对待泾村有着深厚感情,逢年过节,他都会随父母到外婆家住上几天。“小时候觉得待泾村比较‘原生态’,印象里是一片片广阔的农田和日落而息的村民。”正如徐剑所说,曾经的待泾村经济薄弱、生态环境差,由于是一片林地“低洼地”,农业种植也经常受淹,产量不高,待泾村一直被打上“边缘村”的名号,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落后是当时待泾村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增加工作经验,2015年,大学毕业后的徐剑到村委会实习了一段时间,“村委会的每个人都非常友善,我也在那段时间了解到乡村发展的难处,知道了基层工作的不容易。”

2022年,在外打拼后的徐剑回到待泾村,他惊讶地发现村子已经发生了翻天巨变,曾经破旧的民房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精致的平移住房,村民们有些在村里新开的花开海上生态园工作,有些则得益于生态园带来的客流做起了民宿、零售生意。“看到待泾村的变化,我觉得机会来了。”不久后,徐剑辞职回到了这个他从小长大的村子,开始民宿创业。

因为从小对室内设计感兴趣,一年多里,徐剑自己设计、采购、装修,将原本外婆家的一楼打通,设计了落地窗,摆放了现代风格的家具,将原本淳朴自然的民房改造成了精致美观的民宿。因为外婆家后院有一片竹林,他便设置了星空顶包房和天幕帐篷。徐剑将民宿取名“竹径”,既寓意对这片从小玩到大的竹林的深深感情,也谐音“朱泾”。竹林清幽、大有径庭,因为经营有方,不多久“竹径”民宿便在待泾村周边打响了招牌,不少来花开海上生态园的游客在游玩结束后,都选择来“竹径”民宿小憩。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竹径”民宿获得的成功也让徐剑将目光放在更大的市场。今年年初,花开海上生态园商业街建成启用,徐剑觉得是个机会,便第一时间找到了招商部的工作人员,希望开一家咖啡店。“工作人员知道我之前接触过咖啡行业,有相关的经验,因此一拍即合。”5月初,徐剑的咖啡店顺利开业,他将孩子的英文名Popo作为了咖啡店的名字,生椰拿铁、Dirty、冰美式等是店内的明星产品。

短短几年,待泾村从朱泾镇西郊的“边缘村”成为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的“宝藏景点”,实现了从“无人问津”到“人山人海”的蝶变。乡村的变化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像徐剑这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一起成为家乡建设的合伙人、见证人。“未来我将逐步开放民宿的住宿业务,并在咖啡店中尝试研发更多原创产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徐剑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