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调查|教培机构预付费的坑,到底应该谁来填?
2024-09-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

“事发后我查询法规发现,机构一次性预收费超过3个月或60课时属于违规操作,但是我与机构却能签订4年420课时的合同,为什么没人来监管?”这几天,秦汉胡同国学多家门店停课一事仍在持续发酵,一些家长提出了上述疑问。青年报记者在梳理了上半年多家教培机构“三停”(停业停课停薪)事件后也发现,尽管政府多个部门出台了相关法规以及颁布了多条指导意见,但教培行业的收费不规范、违规签订超长合同等做法仍是业内普遍情况,这俨然成为了制约整个行业良性发展的桎梏。

  ◆  家长又一次栽在了预付费课程的陷阱里  ◆  

“这是我第二次栽在了教培机构预付费的陷阱里了。”董女士三年前在教培机构绿光教育给儿子报了新概念青少版课程,“第一册还没读完,销售就让我付了第二册的全部费用,总花费25000元左右。但机构在三年前就跑了。”她说。

三年后,董女士又在秦汉胡同国学分院(大宁分馆)品尝到了同样的苦果。

儿子报名的竖笛课也在8月26日宣布停课,紧随其后的是闭馆、维权,焦虑这些和三年前相似的经历,不同的是,这一次她的损失更大。

还剩下30课时时,董女士便被销售员拉着续费,她向记者回忆道:“销售员说因为校区周年庆活动力度很大,银行贷款可以免息分期、免手续费,我就报名了。”

第二份合同她花了4万多,现在一节课还没上,还欠了银行一笔钱。

像董女士这样不停报班却又常常掉入预付费陷阱的家长不在少数。网友甄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甚至还向记者罗列了自己报班又遭遇维权的经过。“我前前后后报了六个班,没想到全部中招,有知名品牌也有小的门店。”

事实上,仅仅2024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多家教培机构发生了和秦汉胡同国学相类似的情况,其中开心豆、悦动篮球等校外培训机构均在发生危机前,仍与家长签订预收费课程买卖合同,收取大额培训费用。

截至9月1日,秦汉胡同部分门店已闭馆六日。对此,部分维权家长们担忧秦汉胡同也会像其他机构一样“跑路”。

部分家长开始采取“自救”,在秦汉胡同签了续费合同的家长刘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秦汉胡同违反了国家规定。根据国务院《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教监管函(2021)2号)文件的第一条,预收费时间跨度不得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而他与机构签订的合同是4年420课时,为什么长期没有人来监管?

  ◆  一次性预收费超过3个月或60课时属违规操作  ◆  

青年报记者在中国政府网上找到了该份《通知》,《通知》明确规定——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校外培训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

事实上,教育部等六部门的这份通知曾在上海进一步细化。根据2022年上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六部门印发《上海市校外培训机构设立与管理实施办法》,“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坚持公益属性,执行政府制定的培训收费管理政策。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的,一次性预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或者60课时(含以“赠送”等名义提供的培训服务),预收时间不得早于对应所有培训服务开始前的1个月”。

但是从部分家长向记者出示的合同信息来看,秦汉胡同预收费用与提供服务的时间间隔已超过1个月。顾先生与秦汉胡同签订的续费合同有效期从2024年11月11日至2026年,共208课时,离合同开始生效还有2个多月,但秦汉胡同已预先收取家长20800元。

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过怡安表示,续费不是不行,但消费者要审慎注意合同上的续费时间。如果培训机构一次性预收费超过3个月或60课时,那么培训机构的确属于违规操作。 

同时她也强调,即便机构违规预收费,双方的合同关系依然存在,属于有效合同。如果没有特别提及政策规定,双方签字合同即生效。

曾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的董女士事发后曾去发放贷款的招商银行咨询过,银行方面表示,分期付款是银行对消费者的还款要求,此前他们已经将整笔资金都已经给到秦汉胡同了。“所以银行这边没有办法帮我追回来。”董女士说。

有着近十年银行从业经验的周先生也向记者表示了相同的观点,“消费者付款时,商家便已经收到全款。分期付款是消费者找银行借了一笔钱给商家,这笔钱分期还给银行,相当于消费者与银行的经济关系。”

  ◆  秦汉胡同部分门店或属于无证经营  ◆  

除违规预收费问题之外,记者发现,部分秦汉胡同分店或许还存在经营资质问题。

8月31日,上海市秦汉胡同卢湾分店宣布闭店。但记者查询相关文件后发现,早在2021年,该分店就已被黄浦区教育局以“拟任分公司负责人资质不符合设置标准”为由,资质审核不予通过。

在这份《关于不同意上海秦汉胡同教育培训有限公司黄浦第三分公司延期的批复》中提到,2021年6月7日,黄浦区教育局收到上海秦汉胡同教育培训有限公司黄浦第三分公司递交的延期材料,经审核后,由于拟任分公司负责人资质不符合设置标准,未同意上海秦汉胡同教育培训有限公司黄浦第三分公司延期的申请,并要求在办学许可获准延期之前,该分公司不得招收新生。

文件还强调,待以上问题整改到位后,分公司可再行提出延期申请。而上海黄浦区政府网站上,记者并未发现之后区教育局有同意延期申请的文件。而家长顾先生向记者回忆,自己曾于2022年8月29日在该分店购买了20课时的课程,总价1288元。“机构方当时一直告诉我们有招生资质。”

对此,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民商法律师过怡安认为,如果消费者能证明机构在未获得行政许可的情况下继续招生,其性质便属于无证经营,可能涉嫌诈骗。

  ◆  培训机构违规预收费缺乏监管  ◆  

上周,记者曾向秦汉胡同总部工作人员了解预收款相关情况,负责人杨女士表示,各分店的收费款都会统归到总部。但她对机构是否设立预收费专业账户、款项是否已收入总部账户这两个问题并未作出回应。

董女士报名时问过销售相关问题。销售当时的回复是“机构是有资金监管账户的。”另一位报名的家长顾太太也表示,“买的时候销售一直是说学费是有监管的,但最近才知道公司账户上没有资金了。”

对于培训机构预收费问题,上海市人大代表厉明表示,自己很早便建议,主管部门可要求校外机构针对预收费上交一笔押金作为诚信担保,降低机构“卷钱跑路”的风险。

他指出,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实施办法》相关管理规定也适用于培训机构,“经营者应该对预收资金开设专用存款账户。”此外,《上海市校外培训机构设立与管理实施办法》也做出了相关规定,预收费应按次划扣。

但厉明也表示,由于不是强制性要求,艺术类培训机构采用这种预收费制度的还比较少。他进一步建议,主管部门今后可采取强制性要求。按照杨浦区教育局2022年3月8日发布的《关于开展2021年度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依法办学督查的通知》,对学科类培训机构而言,银行签订的预收费托管账户协议属于财务资产管理的督查环节。而对于其他类培训机构的督查,(如有)需出具银行签订的预收费托管账户协议,即《上海市培训机构预收资金监管服务合作协议》。但该材料并非强制性要求。

  ◆  校外培训预收费的监管主体不明晰  ◆  

秦汉胡同的违规操作为何未能事先发现?按照相关规定,有关职能部门应事先监管,但为何屡屡发生机构“卷钱跑路”的事情?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第26条明确指出强化培训收费监管。2024年2月8日,在双减政策基础上,教育部又发布《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其中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校外培训的收费价格,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校外培训机构采用预收费方式收取费用的,应当预收费用纳入监管。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

就此问题,8月29日,记者致电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秦女士回复,根据2019年沪府办规第14号文件《上海市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艺术类培训属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监管。

然而,当记者致电投诉市民所在的普陀区文化执法大队时,对方却表示,艺术类校外培训的主管部门要省级部门认定,校外培训市场的管理工作要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该工作人员援引2022年沪教委规1号文件《上海市校外培训机构设立与管理实施办法》,表示执法部门应该是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据2022年沪教委规1号文件第四条,“教育行政部门总体牵头协调校外培训市场工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牵头实施校外培训市场综合执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文化旅游、体育、科技、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应急管理、消防、公安、地方金融监管、网信、通信管理、税务等行政部门依法依规开展相关工作。”

记者发现,这一规定的确未明确艺术类校外培训工作归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监管。

对于“多头监管多头无法兼管”的现象,厉明分析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确导致的。从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方面提到的《上海市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来看,涉及预收费,具体职能部门亦尚未明确。“从事文化艺术辅导的,由所属区文化旅游部门依法实施”主要针对培训内容监管,至于“培训机构规范收费的监督管理,由所属区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实施”,而“培训机构预收费用”,文中表示“由市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并由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推进实施”。

厉明表示,有效监管培训机构预收费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明确监管部门,可将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监管范围内。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陈雷博士则认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需要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强化主体责任,另一方面也需要消费者勇于维权并向监管部门投诉和反应。另外,还应强化社会多元主体对监管部门的再监管。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