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中国文人风骨,青春传承中国文化之大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1670年前,王羲之酒酣意畅挥就《兰亭集序》,时隔千载依然让人心醉神迷。《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作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委约项目之一,由上海歌剧院创制的原创舞剧《永和九年》,灵感正是来自这部超越时空、跨越国界仍魅力四射的中华文化瑰宝。在全景展现“天下第一行书”从诞生到传世的非凡历程中,向世界展示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扬经典,讲好中国故事。而整部剧的创作背后,也是一群年轻的舞蹈演员浸润中国传统文化的成长之旅。
// 短短不到一年,舞剧载誉而归 //
该项目从2022年立项起,历时一年余创制排练。2023年11月,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之一,上海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兰亭集序舞传》迎来全球首演。2024年至今,更是展开全国巡演,完成全国20城30余场次演出。
在今年农历大年二十八的“2024山东春节联欢晚会”上 ,该剧精选舞段亮相,行云流水潇洒恣意间尽显国风气韵和文人情怀,让观众直呼惊艳,线上平台该节目曾一度霸榜,收看观众超千万人次,甚至得到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网官方账号、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海外账号的高度赞誉,向全球展开推介。
不到一年时间,创作团队走进书法圣地、走到专业人士和书法爱好者身边:以书圣王羲之的故乡、有着悠久深厚书法文化与人文积淀的山东临沂为巡演起点,意义非凡。而在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王羲之《兰亭集序》挥就之日重回会稽山,以舞挥墨亮相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 第四十届兰亭书法节开幕仪式,男子群舞展现“永字八法”之魅,魏晋文人之风;还分别于2024年两次登台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俘获年轻观众的审美意趣。
今年5月上旬,作为“泱泱国风·舞动经典”系列开幕演出,该剧亮相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其中成功策划“泱泱国风·舞动经典——原创舞剧《永和九年》主创主演见面会、彩排观摩活动”及“舞兰亭之美,绘江南之韵”艺术讲堂,不仅使主流媒体加深了对舞剧《永和九年》的关注度,同时也进一步引发了普通观众对中国原创舞剧、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议。
同年七月,该剧应邀亮相中国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武林盛舞嘉年华——盛舞之夜》的舞台,一连三天共五场,墨舞飘香东方之珠。8月16-17日,该剧作为中演院线合作管理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的首部演出剧目,又赢得新疆观众们的赞美与喜爱。
// 体悟传统文化内核,扛起传承之任 //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舞者,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宋雨出演《永和九年》,并在居中扮演王羲之。他感慨道:“以前跳的舞剧大都是扮演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项羽、法海、后羿等。这次能够通过这部舞剧体会‘书圣’王羲之,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这个角色我找不出太多的艺术形式表达,更多的是关于书法,我只能去学习书法认识历史典故进而转化成舞蹈语汇。因为大众更多所熟知的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我们这部剧是将书法与舞蹈相结合,来展示《兰亭集序》从创作到传播,再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个历程。对我个人来说,我被这324个字深深吸引,并被这字里行间的奥妙所折服,进而有所思考。”
该剧从定稿创排一年时间到2023年11月首演,开启全国巡演近30场。从上海出发去过‘琅琊’今临沂、走过“会稽”今绍兴、北京国家大剧院等。这期间,宋雨也经历了从初识排练到完成演出,从受伤坚持再到回归复出。每一次演出,都让他越来越沉醉其中。从曲水流觞、惠风和畅,到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变化,急转之间对生命的感悟,宋雨有感于斯,并深刻体悟 ‘珍惜’二字的意义。“作为舞蹈演员,我珍惜舞台。珍惜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传承的责任。”宋雨说道。
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谭一梅非常自豪能够出演以中华瑰宝《兰亭集序》为创作灵感的舞剧《永和九年——兰亭集序舞传》。在剧中以身舞“墨”,以袖代“笔”,体会不一样的舞蹈内核。她说,以舞蹈为载体,从而更深入了解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巡演过程中,来到兰亭,满目苍翠,竹林清幽,白鹅浮游。处处都透露着文化气息,绍兴兰亭人杰地灵,有着璀璨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坐在曲水流觞的小溪旁,轻抚冰凉的流水,能够切身感受到千年前古人观山看海,从大自然中获取书写的灵感。
谭一梅在剧中不仅承担了群舞的段落,还饰演了“鹅”这一角色。在“鹅”的揣摩上,一方面,她真的是深入生活看了许许多多的鹅,看着它们浮游、睡觉、喝水,去捕捉动物的特性,从生活中发现并且用更艺术的方式去呈现,赋予“鹅”这一角色更多灵性和自然感。另一方面,她从《兰亭集序》里的“之”字展开探索,通过临摹书写,感受到了书法的节奏、线条和结构,这些感受都可以转化为舞蹈中的造型感、动作的力度和节奏的变化。“在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后,它能够带来创造力、美感和源源不断的能量。作为‘后之览者’,我希望可以让更多观众通过这部阿舞剧看到我们优秀中华文化与传统精神持久永恒的生命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