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育群英,“布袋院士”赵东元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24-09-07 上海

成钊/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科研报国促进经济发展,‘课比天大’垂范师德师风”,这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的真实写照。他用一门《普通化学》让学生们领略化学的魅力,也因在北京领奖后手提装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布袋出现在校园的场景火出了圈,“布袋院士”的称号由此得名。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赵东元入选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生们不断地成长,这比我自己发表论文感觉还要好。”赵东元说。

  ◇  归国奉献,拳拳赤心报国  ◇  

1998年,赵东元放弃了优渥的条件从海外归来,选择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摆在他面前的,是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三万元的启动经费,一千元的每月工资,以及一间空荡荡的实验室。可赵东元却说,这有什么好抱怨的,这是我的祖国啊,你会抱怨自己家里穷吗?

于是,赵东元带领学生白手起家,自己搭建实验室,几乎每周的工作时间都超过八十个小时、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立足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本职,视祖国材料化学科学发展为己任,他将个人理想融于国家进步,在国际材料化学领域第一梯队发出了中国声音,在介孔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赵东元带领团队发明了20余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材料(FDU系列);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创制了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首次将介孔材料从无机组成扩展到有机体系;提出了“酸碱对”“界面组装”等新理论,合成了一系列热稳定的、大孔径的、高度有序的新型功能介孔材料;在介孔材料结构、界面组装、能源催化应用等方面形成独特见解,为介孔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际介孔材料领域领军者。

赵东元坚持用科研服务国家,成功地将原创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中石化齐鲁石化工业应用中,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与中国石化等国家大型企业合作,新技术每年可增产150万吨航煤和柴油,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贡献。他发明的高热稳定性介孔碳材料也在北京奥运村LED路灯、上海世博会电动汽车等项目中实现了示范性应用。

  ◇  立德树人,垂范师德师风  ◇  

赵东元是一位杰出科学家,但在学生心目中,他更是一位谆谆教导、以身垂范的老师。他深受学生爱戴,多次被学生评选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始终恪守“课比天大”的信念。教学相长是他一直坚持的教学原则,他最喜欢的称呼就是那一声“赵老师”。

2021年11月3日上午,赵东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颁奖。颁奖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复旦,因为第二天一早8点,他要给本科生上课。2021年11月4日,一张刷爆朋友圈的照片中,赵东元拎着布袋子,站在学校袁成英楼门前,而袋子里装着他的一等奖证书。照片在社会各界传为佳话,“布袋院士”自此也就叫上了。

他给自己定了规矩,上课不能迟到。“学生们都等着呢,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了。”作为一位有数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赵东元可谓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为了使课堂精彩纷呈,他每天都认真备课,去外地出差,就在飞机上备课。他上课时带着笔记本,里面有他精心制作的课件。

对于课件的准备,赵东元是追求绝对完美的,每年都要更新并加入最新的前沿科学进展,拓展本科生的知识面和提升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针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难点和重点,比如相图、化学键相关理论等,他还会组织课题组内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他的试讲,并提出建议和意见,确保大一的本科生们能够深刻理解相关内容。

“我愿意一辈子教书。”赵东元看着一张张年轻的、渴求知识的脸,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学生们不断地成长,这比我自己发表论文感觉还要好。”

赵东元指导多届学生完成“莙政学者”“望道计划”等本科生研究项目,指导过的本科生很多都已成为国内外成绩斐然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包括:2024年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的纳米仿生领域专家芝加哥大学田博之教授、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并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的哈佛大学刘嘉助理教授等。

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普通化学”课程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2023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

  ◇  办公室大门,永远向大家敞开  ◇  

立德树人是赵东元教书育人的根本遵循。作为导师,他尽最大限度支持课题组中每一位学生,给予科研条件的支持和学业的引导。“24小时在线”是学生们对导师授教的生动描摹;“论文不厌百遍改”是赵东元传授学生的治学准则,学生的文章他都一字一字改、一章一章过,大到思路逻辑,小到拼写标点,全部仔细标记批注,反反复复直至达到要求才准允投稿。他告诉课题组的每一位学生:“你们有问题,随时来找我,我办公室的大门是永远向你们敞开的”。

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赵东元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心理上的问题,解除学生学业上的后顾之忧。有一次,他的博士生打篮球摔断了小腿,他连夜联系到手术医生询问病情,第二天一早又赶到医院,先行垫付了手术费用。

为人为学,重在言传身教。赵东元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无人区,培养学生独立科研思想是赵东元作为科研引路人的倡导。他经常说:“创新就是不随波逐流,多提问题。若是无解,那便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创新思维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我和教务处同事打趣,也要做‘教悟处’,点拨学生、让其开悟。创新最不缺的就是标准答案,老师说的不一定都对。我每次布置的作业都是思考题,没有标准答案。”赵东元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