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天,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585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716名全国模范教师、895名全国优秀教师、80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和99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做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致远学院于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说起这个学院,很多人都称其为“交大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学院面向全校前10%优秀学生实施“致远荣誉计划”,国内首创开设荣誉课程并颁授荣誉学士学位,目前共设数、理、化、生、计、医、天文、工科八个方向,在校生逾1400人。学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双激发两引导,致远2.0未来科学家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第三届全球“Reimagine Education”教育创新大会“Cultivating Curiosity Award(培养好奇心奖)”和学科类别的“Natural Sciences Award(自然科学学科奖)”。
迄今,学院共培养出十三届2203名毕业生,其中94%继续深造,超过80%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教社杯”、ACM全球总冠军、U21全球创新挑战赛最高奖等国家级奖项,也已经获得了千余项。
47位校友已获全球知名高校教职,在国际科研舞台崭露头角,致远荣誉计划2018届毕业生张怡然已在Science、Nature各发表一篇一作论文,“致远一期”毕业生许志钦、张耀宇、罗涛、马征回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并积极反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
致远学院汇聚了一批最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他们共同学习、生活在一起,组成了“致远大家庭”。
每年,通过“书记第一课”“院长第一课”“启航”“导航”“远航”教育等活动,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策划开展的“交阳似火”暑期社会实践、四校荣誉学院“学党史、强信念,共庆建国七十五周年”等活动,进一步凝聚学生的思想认同,也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向组织靠拢。
统计显示,2024届毕业生党员全部继续深造,54%继续留在上海交通大学,46%将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名校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党员中76%获评“优秀毕业生”称号。致远学院党委书记周永丰表示:“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学识、有能力,更要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有勇攀学术高峰的创新精神和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理想信念。”
遇见豪华师资学生常态化“追星”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致远学院创院院长张杰院士身体力行,与和他同为“泰勒奖”得主的意大利罗马大学的Atzeni教授共同设计了一门激光聚变物理的高级研修课程,并组建了20余位教师及研究生团队组成的豪华助教团。
从导论、导读、专题研讨,到学术报告,教师参与度从100%退到0%,完整地经历从发现和凝练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阅读参考文献、确定研究方法、建立研究逻辑,到实施研究方案、形成研究结论、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准确表达沟通科学研究结果的过程,从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2023年11月,在张杰院士的盛情邀请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首席科学家Frank Wilcezk开设16学时的短期课程“理论物理中的前沿问题”。致远学院2021级物理学方向俞方远在课后说:“我以前在科普书或者教科书中看到过这些理论,很难想象竟然能有机会直面理论的创立者。作为本科生的我们能坐在这里,和研究生、博士生,甚至专业老师一起听课,这真是奇妙的体验。”
在致远学院,诺贝尔奖得主Anthony Leggett连续7年为本科生开设“超导物理”累计112学时;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连续13年授课20门次共计684学时,并无偿编写出版两本教材,基于其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贡献,2016年他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峰表示:“我们邀请了John Hopcroft、Frank Wilczek,以及两次诺贝奖得主K. Barry Sharpless分别担任学院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方向首席教授,未来我们计划在致远的每一个方向都邀请一位诺奖或菲尔茨奖获得者来领衔。”
除了在校内,致远学院更是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多所全球顶尖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深度科研与教学交流合作,近80%的学生在读期间有境外学习经历。
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提出,“‘远志’者,志向远大、心怀天下、矢志不渝;‘远瞩’者,远见卓识、视野广博、思维开阔;‘远略’者,胸怀宽广、潜质非凡、堪当重任。” 大家相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征途上,“远志”、“远瞩”与“远略”不仅是对个体素质的崇高追求,更是对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深刻启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