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早期《睡莲》真迹现身上海,一起来的还有梵高转型力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印象派绘画巨匠莫奈的《睡莲》来过上海很多次,但他早期创作的《睡莲》却相当罕见。一幅创作于1897年到1899年之间《睡莲》9月7日亮相佳士得上海艺术空间,与其一次亮相的还有梵高转型时期的著名作品《停泊的船只》。
说到莫奈,人们最熟悉的还是他的《睡莲》。其实莫奈一生都在画“睡莲”这个题材,有人统计莫奈一生大概画了250幅左右的《睡莲》。但现在能够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成熟定型之后的作品,早期的《睡莲》充满了神秘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莫奈画“睡莲”题材应该也就是从1897年前后开始的。在1897年到1899年3年间,他一共创作了8幅《睡莲》,其中4幅被世界几大博物馆收藏,而今天亮相上海的是散落在民间藏家手中4幅中的1幅。
作品呈现了大师对印象派绘画风格最早的探索,“地平线消失了。焦点明确的画面将观众带到池塘的中央,并摒弃四周的所有其他细节,让目光集中于池水、大气和光线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主办方介绍说,这些绘画特质后来成为莫奈《睡莲》系列各个阶段的重点,也对后世艺术家影响深远。
《停泊的船只》早于梵高最为人所熟知的“向日葵”系列创作而成。1887年夏天梵高来到了巴黎,在巴黎西北部塞纳-马恩省河畔的新兴市郊地区阿涅尔创作了一系列重要的风景画,《停泊的船只》便是其中的一幅。这是梵高艺术生涯关键转型期的作品。巴黎市郊的迤逦风景让梵高抑郁心情的舒朗起来,他的风景画也随之变得色彩明艳。“《停泊的船只》画面充满明亮的夏日光线,梵高超越了形式上的考虑,将印象派和点彩 派色彩与构图融为一体,直接响应大自然本身,捕捉转瞬即逝的绚烂光彩,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主办方介绍说。
《停泊的船只》是梵高“塞纳-马恩省河畔阿涅尔”系列中的一幅,另外两幅分别藏于苏黎世美术馆布尔勒收藏展览馆和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佳士得专家何善衡指出,梵高的创作之旅受到各式各样的艺术传统启发。他的创作手法受到印象派和点彩派影响,来自亚洲的浮世绘版画更进一步拓展他的艺术视野,而他的艺术语言则为20世纪的艺术家开启无数崭新视角。
此次与《睡莲》和《停泊的船只》一起亮相上海的还有香港著名收藏家区百龄的瓷器收藏。这些瓷器涉及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和20世纪初的瓷器精品。其中一件“明永乐青花四季花卉纹玉壶春瓶”最为罕见,此瓶绘以画工精细的四时花卉纹饰,为现在唯一由私人收藏的同款纹饰玉壶春瓶。而“清雍正粉青釉葫芦瓶”“清乾隆斗彩描金暗八仙缠枝蕃莲绶带纹双耳瓶”以及“清嘉庆青花金红彩龙纹‘懋勤殿’大印盒”等都是颇为罕见的官窑精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