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论坛上开起了“门诊”?这个“会客厅”现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把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浦江创新论坛9月7日正式拉开序幕。作为2024年浦江创新论坛重要组成部分,以“创新需求”为主题的科技展会——全球技术转移大会(InnoMatch EXPO)也同期开幕,有趣的是,就在这个大会现场,居然开出了一间“门诊部”。
== “转化门诊”帮助解决“生长痛” ==
位于张江科学会堂一楼海科厅,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如同一颗种子形状的“问诊舱”颇为引人注目。就是在这颗小小的“种子”当中,企业遇到的“生长痛”被有经验的“医生”们一一解决。
舱外挂着的大名是“INNOPODS科技成果转化问诊舱”。继前年的“云看展”、去年的百名技术经理人“淘展”之后,这是大会今年在现场创新开设的InnoMatch会客厅,在大会现场为具有成果转化需求的科研人员或技术创新需求的企业方提供1v1“面诊”服务。
“坐诊”的“医生”身份各有不同,有成果转化、技术转移、IP管理与运营、法律、投融资、金融机构等领域组成的专家团队组成,他们将为来“看病”的企业、高校等转化需求“把脉问诊”,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实操问题,提供深度分析及建议,开出“解题良方”。
今天坐镇“门诊”的是上海探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副总裁嵇轶伦。从早上8:30一直到下午1点,他已经为不少人“搭脉”了。“一个上午大概有4、5位高校教师来咨询,还有不少合作伙伴,不仅仅是上海的,一些园区包括我们的同行都有。”嵇轶伦告诉记者。
大家来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比如说该如何定价,该如何去和产业方合作,有哪些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判断自己的技术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大家面临的问题形形色色,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来一一解惑,希望能以我们的经验帮助到他们。”嵇轶伦说。
以问诊的形式来参会,对于嵇轶伦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但他也并不感到陌生。因为这样的“问诊”在上海已经持续有一阵了。“我们之前就和市科委这边有合作,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开展了类似这种形式的活动,已经持续了大半年时间了。”他告诉记者,从实操环节来看,给到的帮助非常明显。
“后续我们将不仅仅针对医学相关,还会在工程类领域来继续展开,更多地面向上海其他高校来提供服务。”正如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所倡导的,服务将不仅仅局限于浦江论坛召开的这几天内,而是全天、全年不间断地输出。
== 一站式平台为创新需求“张榜” ==
除了“看病”,现场还能“张榜”“揭榜”。就在“问诊舱”隔壁,就是InnoMatch的“需求榜”,从创新需求到人才需求、资本需求,滚动播放。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在上海设立的上海国际医学技术(成果)转化创新中心今年带来了这样一份“需求单”——从AI人工智能医疗到免疫类试剂原材料开发及产品化需求等,6项技术需求被挂在榜单,意向投入金额3000万,待人“揭榜”。“我们还希望能够通过大会招募IVD、医疗器械耗材领域技术顾问或研发科学家,年薪60万。”工作人员“霸气”表示。
这一转化创新中心是华润集团为了解决临床医学转化上全流程性的转化服务能力不足,产业化商业化的落地困难,临床医务人员对转化理解上的偏差,产医在科技创新融合上不足等等制约临床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特意在上海成立的。如今,创新中心已串联26家医疗卫生机构,培育专业技术经理人近100位,辅导近16个临床医学成果的概念验证工作,累计实现4个项目的成功转化与签约,累计已达成交易金额近千万元。尝到了“甜头”,每年“挂榜”他们都很积极。
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所搭建的“一站式平台”,让全球创新资源集中于此,各取所需。记者了解到,今年大会,覆盖生物医药、新材料、低碳技术、数字技术等八个产业方向的科研单位、高校与企业,线上线下将发布4000余项技术需求,所有技术需求预计将带来300亿的需求投入金额,其中包括20家大企业开放创新平台。
去年首次引入就备受好评的技术经理人现场“淘展”今年也将扩容,规模扩大了10倍,从百人团升级为千人团,甚至吸引到不少港澳台及海外技术经理人。除了1000多名技术经理人现场淘展,还有20000多名专业技术经理人在线上进行精准“对对碰”,“淘”出更多创新机遇。
== 智慧生活体验馆展现科技便利 ==
当科技转化成产品,又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惠利?实地体验一把就知道了。今年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特别开设了一间智慧生活体验馆,将今年6月30日刚刚在北京开放的AI生活实验室搬来了上海。
生活实验室,顾名思义,为生活设计实验,探索人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这一理念源自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曾有过不同的生活实验室,北京海淀区打造的这个以人工智能为基座的AI生活实验室,在全球尚属首例。
记者看到,在这一空间中,集中展示了当下前沿的人工智能产品。基于“社会设计”的理念,AI生活实验室模拟出了卧室、游乐场、会客厅、社区等真实场景,设计了针对“一老一小”的不同计划。“橙色温度计划”就是一间孩子卧室的模样,希望守护孩子们的情绪健康,及时排查干预心理问题;“超越百岁计划”是一个老人的小公寓,探索如何减少老人病痛、帮助老人延缓衰老,提升生命质量。
不同的计划中陈列了不同的AI产品,其中有会说话、会跳舞、会卖萌的可爱机器人,有通过对话为老人生成回忆录的“电话”、助力老人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还有自动生成字幕,让听障人士“看见”别人说话的智能眼镜等等。这些产品有些已经非常成熟,有些还处在demo阶段,每一个人都可以来自由体验,留下反馈、需求和创意,引导平台连接的创业团队改进产品,一同探索如何将它们更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
开发这一实验室的北京海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说,实验室的目的是推动AI技术与民生融合,使AI更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验室还致力于打造一个面向非IT人员的开源平台,让人工智能开发不再有门槛,邀请和鼓励老年人的子女和青少年的父母以及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青少年,到开源平台创建个性化的应用。而此次来到浦江论坛现场,更是可以让多元背景的来访者在其中交流、碰撞、合作、共创,推动AI技术更好地发展和应用落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