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月亮的人
在腾格里沙漠,天文爱好者华少拍下了“托举”月亮的瞬间。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受访者/图
皎皎明月引诗篇无数,光是举头而望就令人心驰神往,是玉兔捣药之所在,也是天狗垂涎的盘中餐,人们伸长的脖颈何尝不是在重复着嫦娥奔月的弧线?关于月亮的笔致总是风雅的,在清幽无瑕的圣洁感阴翳下,中国人自古的浪漫主义情怀就此生根。但银河浩瀚,情愫只能遥寄,只不过在神话土壤里播下了一粒追月的梦想种子。
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月球卸下神秘面纱,迎接着人类前赴后继的探索。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立项实施以来,二十载春华秋实与月相随,从无到有,中国在月球上留下了耀眼印记。科学探索在中华文化体系的影响下,从根本上和西方纯粹理性的科学主义有所不同,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探索恰恰是来源于绵延了数千年的浪漫。“嫦娥”号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天宫”空间站……中国探月历程中屡屡出现古代神话中的月亮元素,无不流露出中国人生命情感的真挚,理性和科学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国人的手段,而浪漫和感性更是中华文明不息的动力。
除了专业的航天人,无数人也在孜孜不倦地仰望天空,以不同方式表达着飞天揽月的梦想。比如,月影朦胧的背后,是肉眼所不能辨别的坑坑洼洼的环形山,这一来自科学的观察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显得越发震撼。有人追着月亮拍摄,他们不再满足于月球独垂天际,而想要定格人类文明与之共生的场景,常见的飞机凌月外,极难拍摄的中国空间站凌月也在镜头的捕捉中。在中国登月计划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过程里,这轮“曾经照古人”的今月不用再独美,而有了人类的和谐相依偎。
与此同时,高精尖的航天技术看似与生活很远,其实早已五花八门地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起居,为缓解宇航员生理问题的尿不湿、来源于航天服制造工艺的气垫鞋、为宇航员补充维生素的脱水蔬菜……还有很多关于登月、关于航天的“冷知识”也有人在默默传递着,科普工作者在天文馆里事无巨细地讲着,小到月壤、大到登月计划……那些追寻着月亮奥秘的人,也许始于浪漫,但绝不会止于浪漫。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