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秋档”竞相绽放,满满的优秀传统文化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上海的艺术展览现在也有了“中秋档”。围绕着中秋小长假,一批展览集中推出。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今年的“中秋档”还是回归传统,虽然形式多样,但都能让人感到浓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扑面而来。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这个中秋小长假主推的是“纯真·诗心——韩玉臣油画艺术展”。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美术研究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上师大美院共同主办的这个展览,汇集了著名画家韩玉臣53幅西藏题材创作。
韩玉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院荣誉教授。他曾20多次到雪域高原采风写生,悉心提炼后的力作,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阳光下高原子民真实的生活画卷。
从北京专程赶来祝贺的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央美院原院长靳尚谊,高度评价了韩玉臣专注西藏题材创作的执着,并通过写生使作品具有鲜活灵动的个性语言特征和丰富表现力,以及他将自己的油画推向世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王一川表示:“上海是中国油画繁衍、发展、繁荣之地,上海人对油画艺术认知甚早、喜闻乐见。韩玉臣把浓郁的西藏风情带到了上海,无疑成为今年国庆、中秋,上海市民的一次精美艺术盛宴。”
韩玉臣告诉记者:“在艰苦环境下不忘纯真诗心,坚守艺术理想,几十次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写生,到欧洲各国举办西藏题材油画巡展,终于实现了画家梦。”韩玉臣说,“今后要百尺竿头,更上层楼,创作更多作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则在中秋节前夕推出“何平油画展”,共展出艺术家何平各时期的油画19幅。何平自称是一个“社恐”艺术家,她喜欢把日常所思所想付诸于画笔下,对身边一件事的分析、思考,对一种社会现象的认知、体会,转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油画。
虽然同为油画,但何平的作品和韩玉臣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就是题材,韩玉臣是少数民族题材,而何平的作品显然更私人化。何平的作品虽然更倾向于抽象,但骨子里还是“很中国”的。“我的美术启蒙来自于母亲。我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画画,母亲受到苏联画风的影响很大。”何平说,“母亲从小对我非常严厉也寄予厚望,也因此打下了美术基础,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一度放弃了画画。在我最黄金的20岁、30岁,我没有画画。一直到40多岁之后,因为内心的不甘,才重新拿起画笔。”
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毛时安表示:“抽象绘画是表现当下真实情感的艺术。今天,人类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实际上在她的抽象绘画里都可以读到。看她的作品,你能看到画家内心的律动与澎湃。”展览出品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石墨认为:“上海需要发现更多潜藏的宝藏艺术家。作为上海的高校之一,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有责任帮助挖掘、发现更多有着自己追求的艺术家,帮助他们进入主流圈子,进入大众视野。”
作为2024年上海“唐韵中秋”的重要活动,“月亮上的徐光启”展现身徐家汇书院广场。徐光启,这位中国使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第一人化身可爱的卡通形象,与巨型月亮打卡装置碰撞出反差萌,引得很多市民纷纷与这位400多年前的大科学家合影留恋。
徐家汇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明崇祯四年(1631年),通过望远镜观测月食的徐光启就曾发出慨叹:“若不用此法,止凭目力,则眩耀不真。”2021年5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公布,批准中国提议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的8个月球地貌的命名申请,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嫦娥五号”着陆点西北约250米处的环形坑,被命名为“徐光启”坑。这个中秋,市民游客纷纷前往徐家汇书院,和月亮上的“徐光启”开启隔空对话。
除了“月亮上的徐光启”,今年“唐韵中秋”还首次选址龙华广场。银杏大道上,数字投影技术将唐韵中秋IP唐韵龙龙兔投影在此。“月升龙华”“灵兔送福”“金桂飘香”等主题一一展现。中秋当天,龙华塔前出现一轮超级“大月亮”,在夜色中呈现“水中月”盛景。。京剧、沪剧、昆曲、评弹、民谣……,你方唱罢我登场。口碑爆棚的法国洛里昂风笛乐队,以及民族风情浓郁的西藏萨迦索舞团,也纷纷现身,为这个中秋带来不同的风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