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葡萄达人”:研发属于中国的葡萄品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在外打拼几年后,90后卢俊杰又回到了金山区吕巷镇的施泉葡萄园,开始学习种植技术,开拓网上销售渠道。他的父亲是“葡萄大王”卢玉金,他所种的葡萄屡获金奖,获得市场认可。
对卢俊杰而言,父亲的荣誉并不是压力,而是前进的动力。如今他正在浙江农林大学攻读农学硕士,还与宝山合作,开辟新基地。研发属于中国的葡萄品种是这名“葡萄达人”的心愿。
回归:闹钟每天定格在早上6点
施泉葡萄园对卢俊杰而言,熟悉且温馨。小时候的暑假,他都会去葡萄园,父亲和工人们忙着打包时,他会帮忙拿纸箱。大学时,他逐渐将一些葡萄种植技术听了进去,销售最忙的时候,他还开车帮着一起送货。“我的父亲种植葡萄二十多年,从小耳濡目染,我对农业的兴趣从小就有。”
但卢俊杰还是想先走走自己的路,大学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去过日本,也在杭州工作过。2019年,卢俊杰在衡量了农业发展前景后,决定回家,回到田间地头耕耘。
回归农业的第一关就是作息的改变。作为上班族,卢俊杰每天10点上班,8点半起床。但回归田头需要上早班,父亲规定每天一早7点就要到果园,于是卢俊杰的闹钟定格到每天6点,从艰难起床到逐渐习惯,他的生物钟先适应了。
刚开始,工人做什么卢俊杰也跟着学什么。比如每年2、3月份是葡萄藤发芽阶段,一根冬芽上会新发两三个芽,他跟着工人做抹芽工作,“从整体看,芽不能长得太长,也不能太弱小,长得中庸就行。如何抹芽凭借经验自己判断。”
基础工作渐渐上手后,卢俊杰也开始参与技术工作。2020年,卢俊杰跟随施泉葡萄合作社技术团队开始研究新的葡萄栽培模式。在小范围试用成功后,2020年底,新建了双模覆盖8440型改良大棚30000多平方米。大棚内采用了自动化设施控制温度,当达到设定温度值后,大棚会自动开启或关闭,以此减少人工控制大棚开关的工作量。仅此一项,就可在春季葡萄管理中节约25%的人力。
创新:培养葡萄新品种,开拓销售新渠道
寻找适合本地区种植的葡萄品种,并不断创新新品种是核心竞争力。今年夏天,葡萄园与上海农业科学院共同研发的葡萄新品种——“申歆”正式上市,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
但新品种研发的背后经历了很多困难。“为了研发出更优质的品种,我们起初做了一些杂交品种,从中选出好的品种,不断优化栽培技术,进化新品种。”培育“申歆”的日常工作十分琐碎,卢俊杰每天都要观察葡萄的状态,病虫害的发病记录,什么时候修剪都一一记录下来,“其实葡萄种植并没特别麻烦,但时间上要把控好。”
作为一款精心培育的早熟品种,“申歆”不仅继承了传统葡萄的甘甜多汁,更融入了一抹淡淡的玫瑰芬芳。卢俊杰介绍,相较于备受喜爱的“巨玫瑰”品种,“申歆”葡萄展现了更为全面的优势。它不仅在丰产性上有显著提升,更以早熟的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在品质上,“申歆”更是胜出一筹,味道更加浓郁醇厚,座果率稳定可靠。
回归乡村后,卢俊杰发现农产品的传统销售之路十分狭窄,玩转互联网的90后开拓了线上运营。卢俊杰从事过广告拍摄宣传,也对网络热点和年轻人的需求十分敏感,研究市场需求后,他增设了微店、淘宝等线上销售渠道。此外,他还与各生鲜平台合作,拓宽施泉葡萄的批发渠道,卢俊杰的妻子也学习提升直播带货技能,他们还与其他种植桃子、草莓、小皇冠等“农二代”联建,“网络销售葡萄,一年最多也就四五个月,那我们在冬天出售草莓、橘子,夏天售卖小皇冠,做到互补。”
提升:研发“好吃又好种”的新品种
回归乡村后,卢俊杰觉得自己的人生路走宽了。今年,卢俊杰看准了金山、宝山“南北转型”战略深入推进的新契机,他规划了施泉葡萄园的跨区发展,选择了宝山区罗泾镇的新苗村葡萄园,全面负责品种布局、栽培技术、品牌建设。
新基地前期建设时,卢俊杰一周要跑两三次现场,和村里协调,看工程进度,施工过程中因为小苗已经种下,还要安排工人去施肥浇水。之所以选择宝山,卢俊杰看中的是离市区近,可以发展农文旅新方向,“明年基地可以开放,大门口的第一个大棚就是采摘棚。除了购买、采摘葡萄外,还考虑开设葡萄种植、酿葡萄酒、葡萄科普课堂等多种活动。”
事业在发展,专业知识也得提升。卢俊杰报考了浙江农林大学攻读农学硕士,重点学习现代化的葡萄栽培与管理技术。入学一年来,他学习园艺学、土壤学,实验方向也是葡萄育种,葡萄园更是他的论文研究对象。此外,他还与农科院、交通大学的实验室开展合作,共同探讨新品种研发工作,立志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出更多迎合消费者喜好的新口味葡萄,助力葡萄产业转型升级。
卢俊杰说,乡村振兴需要青年,青年思想活跃,点子多,他们会从种植到销售带来新想法。未来,他想在葡萄新品种研发方面做更多努力,“中国自己的葡萄品种研发比较晚,需要大力开发自己的品种,目前‘申’字头的葡萄品类都是和农科院合作的自有品牌,但在市场上的推广还不多,现在新开发的品种要么好吃不好种,要么好种不好吃,未来要研发出既好吃又好种的新品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