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重如千斤!四幕华山生命故事讲述温柔而刚强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治病救人,从非孤军奋战,N+N的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海洋;对于医患而言,“暂不手术”四字,重若千钧,它需要的不仅是医术的精湛,更是心灵的勇气与智慧的抉择……
在医院这片被爱与责任覆盖的地方,每一天都悄然绽放着关于生命奇迹、勇气赞歌与无私奉献的绚烂花朵。9月23日下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三楼戏剧沙龙,一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人文故事分享会精彩上演。四个真实的华山医者故事被采撷而来,在舞台上徐徐展开,借由一位医学生的清澈眼眸,被捕捉、细品、传递……这些隐匿于医院日常细微之处的一幕幕,释放出撼动心灵的感动与力量。
※ 四个故事,讲述对生命的尊重 ※
“医生,你们来这么多人,我不会很严重吧?”故事分享会第一篇讲述的是一个众人拾柴的故事。这位患者辗转于多家医院之间,历经治疗的波折,病情如迷雾般难以捉摸。皮肤血管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IgA肾病……这些难题夹杂在一起,扑面而来。而一个多学科专家团队始终坚定地守护在他身旁。数位医者携手并肩,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不能由自己掌控的身体和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在分享的第二个故事中,确诊罕见病(NMO,视神经脊髓炎)的女孩,一把撕碎了自己青春的人生梦。绝望的低语在黑暗中回响,突如其来的疾病几乎剥夺了她对生活的渴望。至暗时刻,一群陌生人伸出了温暖的手。因为曾经淋过雨,所以同样是病人的他们,成为了医院里的暖心志愿者,为同路人撑起一片晴空。
而第三个故事,讲述的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新生故事。一位怀孕5个月、外院初步诊断为“脑胶质瘤”的母亲忧心忡忡地来到毛教授的诊室里。收入病房仔细检查后,毛教授内心一个问号挥之不去,病灶到底是炎症还是胶质瘤?是放弃这个小生命、立即手术,以获得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还是继续药物治疗、暂不手术,期待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这把锋利的手术刀,并非独属于医者之手,它的每一次举起与放下,都是医患双方共同的心跳,共同的力量。
“上海到新疆,很远,但是我们,心在一起。”城市之间或有千山万水之隔,但爱与责任的桥梁却能跨越一切界限。华山医院张医生来到新疆开学术研讨会,意外得知曾经诊断为罕见真菌感染、治疗后好转的患者阿布拉回到家乡后忽然病情恶化。顾不得休息,他马不停蹄地赶到这个倔强的牧区汉子身边……最后一个故事分享中,让人深深感受到,无论身在何方,只要心在一起,爱便无处不在,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关怀的角落。
※ 因为真实,而显珍贵 ※
“因为真实,而显珍贵。”谈及这场人文故事分享会,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郑宁表示:“华山的文化内核蕴藏在平时的每一个服务细节之中,深植于对生命的珍视与关怀之中。这些故事是我们医院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更是新时代文化思想在医疗实践中的生动实践。”
“以‘医者仁心’为魂的心灵盛宴既是华山回望前辈足迹的优良传统,也是医院坚持党建引领,守正创新,以文化聚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探索。”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医务工会主席罗蒙表示,医者不仅要推动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要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传承。这些感人至深的华山故事于细微处展现医学的温暖与力量,能够跨越行业的界限,成为连接医患之间、连接社会与大众的桥梁,是中国故事、中国健康故事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被更多地被推广、借鉴。
“我也曾经是一名医学生,听着前辈们的故事长大。回望过去,不忘初心所在;展望未来,又在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谁,我们又将成为谁!”华山医院院长毛颖在故事分享会结束之际,走上舞台,感慨地说:“医学是利刃,一次次主动向科学的边疆发起冲击和挑战;医学更是盾牌,用人与人之间的支撑,孕育出温柔而刚强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