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见证科研、外交与友谊,“复旦一号”今发射成功
2024-09-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胡慧中 汪蒙琪

“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今天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搭载捷龙三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由复旦大学与上海航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将围绕太阳大气数据和澜湄区域大气数据开展跨国科学研究,为澜湄六国开展太空观测与技术应用交流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这一卫星装载对日紫外光谱仪、毫米波大气湿度廓线探测仪等载荷,采用空间公司自主开发并经过在轨验证的SASTX-50微纳卫星平台,运行在500km太阳同步轨道。仰望星空的复旦人,从此有了一颗“复旦星”。

  科研之星    同时观测太阳和大气  

当太阳风暴来袭,月球上的基地受到影响,这一出现在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场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近期太阳耀斑的频繁活动,也引发广泛关注。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活动不断增加,对太阳活动研究与预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是一颗重约50公斤的小卫星,收起太阳能电池板后形状为长宽高各50cm的立方形。

该卫星搭载两个载荷。其中,主载荷为“核科一号”对日探测光谱仪,旨在获取紫外波段太阳大气的精细光谱,有望在280nm波段首次获得来自中国卫星的优于0.1nm精度的耀斑精细光谱,并利用这些卫星观测数据,验证和发展理论模型,从而更好地模拟和预测太阳爆发活动。该载荷由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指导,复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杨洋副教授团队负责设计研发。

“迄今为止,人类对太阳爆发活动的机理尚处于探索阶段,无法进行精确的推演与预报。参照地球上的天气预报开展模式,紫外观日主载荷将持续对日观测,获得大量包含太阳活动规律的数据,从而完善模型指导空间天气预报走向应用。”杨洋介绍,太阳观测载荷的研制根植于核科学与技术系在天体实验室物理领域的积淀以及在紫外光谱仪研制上的经验,在光谱学应用原理、紫外波段观测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开拓了自主研制空间高精度紫外光谱仪的新技术领域。

太阳的耀斑环观测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相关数据以及研究成果也将后续公开,为我国未来航天和深空探索提供基础物理和数据的可靠支撑。

卫星搭载的第二个载荷是毫米波大气湿度廓线探测仪,微波遥感能穿透云雨,观测风暴内部结构,准确显示三维大气温湿度廓线分布场。该载荷获取的数据可服务我国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及“一带一路”地区的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海洋管理等,为水资源监测和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外交之星    服务澜湄六国科研  

“这次卫星发射将进一步推动澜湄六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促进澜湄各国外交关系与民间往来。”在卫星发射现场,来自泰国的复旦大学2023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林蕖陆(Kotchaphop Kornphetcharat)作为留学生代表,观摩了卫星发射过程。“现场观摩,我很高兴,也期待澜湄各国未来有更多合作。”他表示,中国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合作将为澜湄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据悉,卫星计划利用复旦自研“核科一号”对日紫外光谱仪,观测太阳表面活动中高分辨率的镁离子特征光谱线,解谱获取其等离子体的运动规律,为相关太阳活动理论的验证、空间天气预测模型的建立,贡献中国团队的实验观测数据和研究。之后将设立国际联合研究项目,携手澜湄流域及“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通过数据共享、联合科研、合作培养等方式,邀请澜湄国际青年联合开展科研实验,为澜湄六国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学习平台。项目以高等教育领域的独特优势为澜湄友谊注入新活力,服务澜湄流域高质量发展。

今年8月举行的澜湄外长会议上,王毅外长指出,“中方愿同湄公河国家继续落实‘澜湄太空合作计划’,尽快发射‘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支持复旦大学筹建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中心,为六国开展观测与技术应用交流提供重要平台”。

杨洋介绍,卫星的研发围绕主载荷的需求开展。由于任务的特殊性,特别是光谱仪需要的高精度与空间环境及发射环境存在矛盾,预留研制周期短,双方引入许多新技术和方案来实现科学要求,其中有许多集思广益的设计,通过实验不断完善,最终被应用。

以卫星研发为契机,复旦与院所、企业了解愈深,合作愈进。航天的专家为复旦“先修课堂”和支教学校的同学授课,复旦学子参加卫星研制的现场观摩以及航天科普参观。双方进一步开展空间材料的质子辐照实验,利用各自优势资源,推动科研和教学(科普)发展。

空间公司负责人表示,合作过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就业机会,激发青年学子的航天报国热忱。同时卫星结缘“澜湄六国”,扩大了卫星的服务对象,推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当烈焰升腾、海洋震颤,当复旦人再次仰望星空时,一个“复旦卫星星座”有望呈现在眼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胡慧中 汪蒙琪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