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探访静安国际雕塑展,这些雕塑既能看又能“玩”
2024-09-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8米高的集建筑功能的《美丽的狂想》,可以敲出空灵声音的石头雕塑《山水风》,可以供孩子们传递声音、滑梯、攀爬的《OTONOMORI-声音森林》……今晚,由市规资局、静安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2024 JISP)将开幕,明天将正式对公众开放。今天一早,记者前往探访了雕塑展,先睹为快众多重磅展品,并专访了多位青年艺术家,了解他们创作背后的奇思妙想。

雕塑不再是只可远观的艺术作品了。记者了解到,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国际雕塑展的参展作品更多具备了互动性。部分艺术家表示,希望观众能“玩一玩”他们的作品。

  青年艺术家    这些作品承载了我们儿时的记忆  

《背狼的女孩——我们终将去向何方》《扮演花仙子的女孩》

雕塑艺术品往往折射了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来到青年艺术家颜石林的作品《背狼的女孩——我们终将去向何方》《扮演花仙子的女孩》前,前者是一个戴着耳塞的女孩,踩着树杈制成的鞋子,背上背着一条逐渐蜷缩身体的狼,一个个小树叉支撑和平衡着他们各自的身体。后者则是粉红色造型的花仙子,两组作品放在一起让人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感觉。

一直以来,关乎女孩和狼的故事,都是弱势者与恶势力的对抗。“我们小时候读过小红帽与大灰狼的儿童故事,大灰狼随时可能把小女孩吃了。但我的这个版本打破了以往的惯性,在背狼女孩的故事中,两者处于既危险又平衡的状态。”颜石林向记者透露,自己曾创作过好几件作品都是以女孩和狼为主题的,想要营造一种碰撞感和负重的形态。

颜石林的老家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他儿时记忆的家乡是一个盛产矿场的地方,那里遍布水泥厂、煤矿厂、石灰厂等。“同学们的爸爸很多在洞里挖煤,或靠扛水泥袋、石灰粉袋等维生,虽然工作性质有些危险,但他们尽量保护自己的同时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其实,放眼当代社会,谁又不是在负重前行?我想表达的是坚持、平衡和爱的主题。比如我在作品中就用小树枝把狼和女孩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当年,颜石林是老家第一个走出小山村的大学生,这么多年过去了,儿时的记忆从未磨灭。从小就对各种寓言故事和宫崎骏的动画感兴趣的他长大后希望反映人类对历史命运的思考,探讨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如何对话和相处的哲理。

有趣的是,《我们终将去向何方》中的狼的雕塑原型竟然是颜石林从小养的一条酷似狼的狗,这条名叫弗利达的狗已经陪伴了他13年多。多年来,他时常感慨:弗利达既是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同时又会令他矛盾地联想到寓言故事里象征危险、困难和对立面的恶狼。

《扮演花仙子的女孩》的作品则以剧场或游戏的方式把女孩装扮成一朵即将盛开的花朵。“对于80后来说,不管是男生女生,都看过《花仙子》《七色花》等动画片,我隐约记得里面有一句台词是‘每一片花瓣都代表梦想’。我希望能通过这种无厘头的嫁接来探讨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与渴望,这代表了我对美好梦想的愿景。”颜石林说。

《身体部分:公园》

另一位来自香港的85后青年艺术家苏咏宝则带来了《身体部分:公园》。向前近看,可以看到管道表面覆盖的植物木蝴蝶的种子。苏咏宝是为数不多的会使用木蝴蝶种子的艺术家之一。“以前爬山的时候,看到这些带有薄如纸的翅膀的圆形种子觉得很惊喜,它们可以借助风力和气流在空中滑翔,远离母株,缓缓降落到地面上萌芽生长。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传播。”

说起将种子用于作品材质的缘故,和苏咏宝的儿时经历有关。她的爸爸是香港一家药店的中医师,小时候她经常会把玩和熟悉各种药材。

《身体部分:公园》这件作品是苏咏宝在上海完成的,她把自己关在工作室十几天,人工处理干燥过的中药材,遴选平整的自然材料,将它们覆盖到作品表面。

“其实大家可以晚上来看我的作品,会有惊喜的感觉。”苏咏宝告诉记者,她在管道中用了防水的LED灯材质。“入夜后,发光的管道穿梭于石泥墙、草丛、树干、草地之间,将空间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地面与地下相通,可视与隐藏彼此互联。管道内部红色的光芒来回流动,如同生命燃料在体内循环运行。管道的表面覆盖着空间就如身体,又如时间一样,具有生命的流动和呼吸。”

  划重点    这些作品既可赏又可“玩”  

《山水风》

沿着静安雕塑公园一路前行,记者来到中国艺术家梁好的作品《山水风》前,策展人程婧拿起一片预制的石片,轻轻划过雕塑,作品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山水风》是梁好选用一种金属含量较高的原石,通过切割赋予其演奏的生命力。雕塑上交错排列的缝隙,形似层层相叠的山峦,在任意角度划过或轻轻敲击发出的清脆而铿锵的声响,呼应着山涧的流水之音。而孔洞中穿过的风,也形成一种天然的响动,三者相映成趣,在雕塑所在的空间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声域场。

“我曾经买过一个大锣,觉得很有意思。一度想把声音和雕塑结合起来。这两块原石是我从一堆几十块石头中精选出来的。每块石头的造型、声音都不太一样,切割的时候,我将它们打造成山的形状,在石头上打了很多孔洞。”梁好告诉记者,在布展期间还遇到了台风,大风吹过的时候发出呼啸的响声,场面很壮观。“石头上的孔洞大小不一。我看到有小孩对着洞里说话,特别逗趣。参观的时候,志愿者会给大家演示,用特制的石片与作品互动,让大家在繁忙的城市空间中,聆听自然的声音的回响。”

《OTONOMORI-声音森林》

日本艺术家铃木尤里的作品《OTONOMORI-声音森林》的灵感则来源于森林中人们围绕树木自然聚集的方式。“声音森林”由此在现代都市中诞生,成为一个开放的互动空间。铃木尤里通过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彩色管道和喇叭状传声筒,打造一个富有趣味的声音场域,激发观众好奇心,并邀请大家尽情探索。

记者看到,该装置还结合了滑梯、秋千和攀爬杆等娱乐设施,座椅区的精心设计也为放松和社交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使其不仅是一个属于孩子们的游乐场,更是一个适合各年龄层和世代的交流聚集地。

《美丽的狂想》

今年的雕塑展中,“身高”最高的作品要数法国艺术家马克·福尔内斯创作的《美丽的狂想》了。这件作品高达8米,直向天空延伸。远看,其就像一座建筑。现场,还有市民深入作品中,与其合影。

“通常我们在美术馆等艺术场馆看到的艺术品都是只能远观的,难免有距离感,但这件作品的艺术家鼓励大家能深入到建筑中,摆脱了传统的封闭设计后,建筑以更加流动、有机的形式展现,演变为一种开放的互动场域,不再是孤立的结构,融入了装置艺术与雕塑的特质。”带着记者参观的工作人员包雯璐介绍说,作品整体结构由经过精确计算和参数生成的超薄轻质铝片拼接而成,形成了复杂的三维形态。通过精准的弯曲和铆接,形态自由延展,起伏有致,吸引人们在其间徜徉、驻足,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艺术家希望当人们置身于这个蜿蜒变幻的球形空间时,可以在此嬉戏、放松,或暂时忘却现实,仿佛置身于一片静动交融的绿洲。

《尚博尔的漫步(左)》

来到艺术家巴勃罗·雷诺索的作品《尚博尔的漫步(左)》前,看上去是一张普通的公园长椅,定睛一看,长椅的黑色金属板条巧妙地延展成复杂的环状结构。“我很喜欢这件作品,它和我的状态很相符。长椅代表理性和秩序,环状物代表脑子一团混沌的我,人么,就是在这两种状态间无缝切换。”一名观众告诉记者。

据悉,该作品艺术家是在200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意大利面长椅”系列中的代表作,希望探讨公共长椅的多种可能性。作为一件户外作品,它向植物的智慧致敬的同时,呼吁我们在面临全球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与自然共存的方式。作品中蜿蜒流动的钢板条传达出一种紧迫感,提醒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