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背后的执念,他为何要拍一部不赚钱的电影?
2024-09-26 文教

青年报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自从在今年的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完成了世界首映后,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于9月6日正式上映,至今取得了约2750万元票房。相比于它的票房,它的好口碑,以及该片制片人兼导演方励“卖房”只为呈现历史真相的“现实理想主义”之举,更让人动容。“自来水”们纷纷出动,用各种方式支持方励,不过,这位曾经“一跪惊世人”的知名电影人感激之余,也告诉记者:“其实我觉得,大家不是来支持我,而是支持我们先辈义薄云天的一个壮举!”

  历史真相的挖掘赢得口碑  

1942年10月,1816名盟军战俘被关进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船舱,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里斯本丸号在海上平稳行驶三天后,在中国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日军为防止战俘逃跑,企图把所有战俘埋葬在这片海域,而就在危急关头,却有255名舟山渔民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划船冲上去将落入水中的战俘救起……这段真实发生在82年前的历史,就是方励耗时8年完成的《里斯本丸沉没》要揭开的历史真相。

方励(右)与营救盟军战俘渔民林阿根(中)。

他无数次给媒体和全国各地的观众讲述自己的拍摄初衷。如果是普通电影,一次次重复自己的话,会让电影人“崩溃”,但方励没有,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有急迫的使命感,那就是“抢救”这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2010年无意中听到舟山东极岛渔民讲述里斯本丸沉船的故事,让他震撼,原本想等时机成熟再拍摄的他,在得知幸存者“仅剩两人还健在却已都90多岁”时,他意识到,“不能再等了,人证就要没有了,必须立即进行抢救式的采访。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不把这件事做成,我就是历史的罪人,这段真相不能沉没。”

后续的拍摄故事,如今已被广泛知晓。作为海洋专家,他用声纳寻找沉船;作为知名电影人,他第一次由自己来担任导演。“光影和声场,还有活生生的人扑面而来的细节、肢体语言、表情,用电影的形式来讲述这段历史,是情感传递最佳的形式。”方励说,自己希望观众能感受到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超高情感浓度,“我想带领观众走进历史、走进情感、走进家庭,让我们大家去感受战争有多可恶,亲情有多宝贵。”

更可贵的是,方励确实秉持了还原历史真相的态度,这部影片情感浓郁却又客观冷静:他采访了与这个历史事件相关的来自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当事人及后代,尽量做到还原而不是指责。这也很像方励本人的身份,是颇有建树的“理科生”——海洋专家,又是为艺术全情投入的“文科生”——电影人。

影片自上映以来,凭借真相挖掘、真实故事、真情呈现收获了超高口碑和全平台高分,并且持续上涨。豆瓣从开分9.2分涨至9.3分,淘票票评分9.6分,猫眼评分9.6分,微博大V推荐度从93%涨至94%。有观众说:“这种最朴素的大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最动人。”也有观众说这部影片是“科技考古”,“在历史的节点抓住历史的尾巴,把历史留住了,甚至连沉船位置都找到了,这已经超越了纪录片的范畴。”

  “下跪”和“卖房”的理想主义者  

和这部影片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方励本人。作为制片人,他一开始是与韩寒、李玉等导演的作品联系在一起的,但从《百鸟朝凤》开始,他本人的名字更为突出——他为这部讲述唢呐传承的电影下跪求排片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不过,如果当年他还被质疑者认为是“博眼球”,如今做《里斯本丸沉没》,他“卖掉了几套房”拍电影、在英国3家主流媒体砸百万元巨资连投2个月广告找幸存者,则让曾经的质疑者再无话说——哪有这样押上全部身家的“博眼球”方式?

方励最初接触这个故事时,其实是在合作韩寒的个人处女作《后会无期》,在东极岛取景时得知。“起初并没有拍摄一部电影的野心,但是当我发现自己只是掌握了非常有限的资料,就已经被泪水淹没的时候,这些感动和还原历史真相的决心,就激发了我的使命感。”方励将自己定义为“一名理想主义者”,这也让“砸锅卖铁”几乎成为了必然,影片中,结尾时那些死难者的后代来中国舟山悼念自己的父母,成为了最令观众动容的场面,而这正来自“理想主义者”常有的冲动——方励当初在英国约见他们当中的几位代表人物时,就临时动议邀请他们来中国,“那个时候自己手里还有钱,也不管他们来多少人,也不管这件事操作起来有多麻烦,想到了,就付诸行动。”

相比于高口碑,如今影片受制于市场环境和题材,票房并不算出色,但方励从一开始就没想到过要靠票房收回这部影片的投资成本。“票房高一点能帮我还债更好,还不了也没关系。我还活着,钱可以再挣。”他告诉记者,自己不会为票房遗憾,如果真有遗憾,那就是仅存的3位亲历者,“都没能等到电影上映”。

方励一直是“理想主义者”,但他还有个定语是“现实”。在他看来,这部电影的完成,已经让他完成了此生最重要的事——为历史“填空”,看看先辈们经历了什么,“也让大家在冰冷的遇难数字背后,看到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将人性的光辉传下去”。“生命是人间最昂贵的财富,在生命中获得的快乐、幸福、成就,这些无形的回报是我们大家最宝贵的生命体验。”他说。

青年报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