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三大艺术展十八年后“合体”,“光荣之城”第十届上海市民艺术大展开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在上海市民文化节各大展览赛事中,诞生2006年的上海市民艺术大展的历史最为悠久,甚至比2013年创办的上海市民文化节还要7年。今年正逢这个展览20年,“光荣之城”第十届上海市民艺术大展今天在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发动市民借助光影、重彩、翰墨续写红色血脉,描绘新时代上海“人民城市”的美好生活新画卷。
上海市民艺术大展是一个双年展,可以说代表了上海市民在美术、书法和摄影领域的最高水准。今年的展览共收到2万余件投稿。经各级评选,最终精选出 658 件美术、书法、摄影的优秀作品,在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展出。这也是继首届展之后,20年后三展再度合体,也是展呈面积最大的一次展览。
此次参展的美术作品更为贴近现实。这里有革命先驱、突击队士兵、一大会址,也有勇立潮头的浦东、作为国之重器的振华重工、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地铁上等车的人们。入展作品围绕“光荣之城”呈现出多样化的题材,将市民与城市相连的历史与现实,光荣与梦想一一铺陈。
本次展览美术入展作品240件,质量进一步提升,画种丰富,其中包含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漆画、民间绘画、综合材料绘画及其他类型绘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评委丁设认为市民美术展作品不仅突出主题性,反映上海地域文化特色和新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注重了人文精神的展现,本次评选出的优秀美术作品,将纳入上海美协入会积分,为参展者提供了更好的展示与发展空间,也体现了市民艺术大展对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长期投入和重视。
书法作品共有238幅入展。评委们认为书法比赛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大草作品方面质量的提升以及大尺寸作品数量的增加尤为明显,篆刻水平也迅速进步。市民艺术大展书法整体水平几乎达到专业水准。“我们评选主要看他对传统经典古法的传承,功力是否深厚,是否能将古法融汇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评委张伟生介绍。
据记者观察,过去书法参与的最多的还是中老年群体,但本届大展参与者较往届更为广泛。家庭成员数量持续增长,体现出家庭成员共同传承书法艺术的良好风尚。来自金山的父亲唐建平和女儿唐沙一起参赛,最终父亲以隶书《烟雨·画图联》获得二等奖,女儿以隶书《报仁安书》入展。
在三种艺术门类中,反映社会最为直接的是摄影。本次大展共180幅优秀摄影作品入展。“光荣之城”这个摄影题材无疑大大激发了市民摄影家的创作热情,他们的作品不仅局限于红色建筑和军人等传统元素,更扩展到了城市的方方面面。镜头不仅对准城市精英、院士,以及那些平凡却不可或缺的普通市民、外来民工和清洁工等,定格了他们与英烈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也瞄向被誉为城市活化石的古建筑、城市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工业遗存以及与人共生的花花和草草。
“参展的摄影作品通过主题挖掘,关注人文层面,展示城市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内容性。”上海摄影家协会主席、评委王杰表示。孙浩俊是虹桥机场消防指挥室教导员,他用相机记录了一场消防员的“战地”婚礼,作品《消防员的婚纱照》让大家看到了英雄柔情。“我们鼓励参赛者进行深层次挖掘,运用独特视角,创造出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照片。”王洪刚的《争分夺秒》带观众高空俯瞰临港新城金融湾“荣耀之环”的建筑工地,奇特的圆形造型吸引了作为建筑师的他的注意。
上海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表示,展览所评选出的作品集中彰显近两年来上海群文艺术的创作成果、艺术水平和发展趋向,描绘新时代上海“人民城市”美好生活新图景,全方位展现了上海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新时代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积极为全力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增能助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