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一啄成为“树语医者”,这群大学生为城市行道树做健康体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城市里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棵树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生命的活力。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这些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城市守护者——行道树。他们用专业知识与实际行动,为这些树木进行全面的健康诊断与危险等级预报,用“一树一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期待树木的健康生长,减少极端天气下倒伏事件的发生。
用行动守护城市绿肺
悬铃木、香樟、朴树等行道树树种不仅是城市的风景线,更是居民生活的伙伴,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岁月的流转。此次实践,大学生团队在徐汇和黄浦选取了多条树种密度大、建筑密布大、人流量也大的道路上的行道树为样本。
夏日里,成员们变身绿色守护者,从了解树木的建设历程、种类分布等开始为后续调研提供基础。在与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开展的合作中,同学们发现,行道树健康与安全日益受到重视,采取了清理枯枝、修剪树线、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措施,但仍存在树种单一、病虫害、树龄老化等问题。
这些来自风景园林专业、园艺专业的本研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利用“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仪(PiCUS3)”等技术,更准确获取城市树木的健康信息,并通过APP共为500多棵树形成“一树一档案”,试着构建“实施—监测—评估—维护”的动态管理调整机制,为城市树木安全提供详细基础数据。“希望合理探究出行道树健康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行道树安全风险管理提出建议和策略。”团队队长王烨纾说道。
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
这次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调研活动,更是一次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尝试。团队成员们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城市绿化的关注与重视,让每一棵树都能得到应有的呵护与照料。
王烨纾说,这些树木不仅仅是自然的恩赐,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调节温度,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在实践过程中,团队也曾遇到了不少挑战。他们需要在繁忙的城市道路上进行精准的树木测量与数据记录等,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城市治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如何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衡山路上,当检查到一棵特别粗壮的悬铃木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这棵树的树干上有一个隐秘的树洞,洞口周围的树皮有明显的腐烂迹象。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树洞内部的情况,团队成员小心翼翼地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探测,同时另一位成员在一旁认真记录相关数据。就在探测过程中,突然从树洞里窜出一只小松鼠,迅速逃窜到了旁边的树枝上。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大家又惊又喜。”
王烨纾说:“这既是行道树成为城市生态的组成部分,为小动物们提供了栖息之所,但树洞本身可能是因为极端天气或其他因素导致树木健康出现问题而形成的,这与我们项目研究的极端天气对行道树的影响紧密相关。”
团队成员们并没有因这一插曲而中断工作,而是更加认真地继续检查和记录信息。他们相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对于了解行道树的健康状况以及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愿城市之美触手可及
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里,团队的成员们用他们的汗水与智慧,为城市的树木撑起了一片保护伞。他们的努力与付出,不仅为树木带来了健康与生机,也为城市的居民带来了一份清新与宁静,通过线上宣传,还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树木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在徐汇区的部分行道树上已挂上包含行道树信息的二维码。实践团队在本次实践中发现的行道树问题也全部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期待让行道树健康生长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最近“贝碧嘉”和“普拉桑”两个台风来袭之际,实践团队也积极行动,前往之前调研的城市道路,观察行道树现状,记录情况,为城市安全贡献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守护行列中来,共同为城市的绿色脉动与生命的活力贡献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